注册新用户
注册新用户
修改密码
金秋染黛瓦,文脉润古村。近日,徽州区呈坎镇中心学校的徽派庭院里,桂香伴着书意萦绕,120名师生与家长齐聚一堂,为20名一年级新生举行“明德尚礼 开笔启智”开笔礼。这场融传统启蒙仪轨与徽州家风家训于一体的校园启蒙,在粉墙黛瓦、马头翘角的映衬下徐徐铺展,让新生在庄重的仪式感中触摸徽文化的根脉,在家风的脉脉温情里,叩响人生求学之路的第一扇门。
“童蒙之学,始于衣冠;先正衣冠,后明事理。”随着主持人温润的话语,“正衣冠”环节率先启幕。新生们踮着脚尖,小手轻轻抚平衣领的褶皱,细细捋直袖口的边角,又在老师的指引下为同伴整理衣角——这看似简单的动作,恰是徽州人“衣冠正、言行端”处世之道的生动传承。从呈坎明代祠堂里“衣冠肃整方见礼”的家训碑刻,到如今寻常百姓家“做人先正身”的口头教诲,“正”的理念早已融入徽州的日常。此刻,孩子们挺直的脊背、整洁的衣衫,便是对这份百年家风最稚嫩也最真诚的回应。
朱砂一点映童颜,智慧之光自此燃。“朱砂启智”环节中,由校领导与科任老师手持蘸满红砂的毛笔,在新生光洁的额头轻点。那一点鲜红,是传统启蒙里象征“眼明心亮”的“聪明砂”,更是徽州“耕读传家”文脉的延续。遥想当年,明代思想家罗汝芳在呈坎讲学,倡导“学以成人”;罗氏宗祠的匾额上“诗书继世长”的字迹仍熠熠生辉。如今,这抹红砂落在孩子们眉间,既是对先辈“劝学重教”精神的致敬,更藏着“愿汝执书册,不负好时光”的期许——愿孩子们从此以书为友,以智为翼,承续徽人“贾而好儒”的文脉基因。
“咚!——咚!——咚!——”三声雄浑的鼓响穿透校园,惊起檐角风铃轻吟,“击鼓明志”环节将仪式推向高潮。中心学校的校长手持鼓槌,神情庄重地击鼓三声:第一鼓,敬师长,承呈坎“师恩重于山”的家训;第二鼓,爱学习,续徽州“昼耕夜读”的传统;第三鼓,为校争光,显新时代徽州少年的担当。鼓音未落,孩子们便按捺不住激动,依次上前击鼓。稚嫩的小手敲出的鼓音虽不厚重,却带着撼动人心的力量;“我想当讲解员,把呈坎的故事讲给全世界听”“我想当医生,像徽商救急扶困那样帮助别人”的志向,从孩子们口中涌出,与远处古村的马头墙相映成趣。这声声誓言,是家风里“立志向、有担当”的种子,在新一代少年心中悄然发芽。
“人生聪明识字始,一撇一捺学做人。”中心学校的老师手持毛笔,在宣纸上缓缓写下一个“人”字,“启蒙描红”环节就此开启。“这一撇,是父母十月怀胎的养育;这一捺,是老师呕心沥血的教导。唯有相互支撑,‘人’字方能立得稳、站得正。”老师的话语,如春雨般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也道尽了徽州家风的精髓。呈坎的家训里,从不缺“为人正直、处世互助”的教诲:罗氏家训强调“与邻为善,与友为信”,前罗氏家族更以“扶危济困”为族规。此刻,孩子们握着铅笔,一笔一画地描摹“人”字,纸面的笔画渐渐清晰,心中“如何做人”的准则也愈发明朗——原来,家风的传承,竟藏在这最简单的一撇一捺里。
感恩环节,是家风教育最动人的篇章。新生们转身面向老师,深深三鞠躬:一鞠躬,谢老师宽容之恩;二鞠躬,谢老师栽培之情;三鞠躬,谢老师引路之德。这躬身的姿态,是对徽州“尊师重道”传统的践行——古往今来,呈坎人敬师如父,私塾先生的座椅永远摆在厅堂最尊位,学子拜师的“束脩之礼”里藏着满满的敬意。随后,孩子们转向父母,脆生生的“感谢父母养育恩”响彻庭院,稚嫩的鞠躬里,藏着徽人“百善孝为先”的家风密码。从呈坎逢年过节的祭祖仪式,到日常里“晨昏定省”的习惯,“孝”早已刻进了基因里。此刻,父母眼中闪烁的泪光,便是家风代代相传的最好证明。
“我是一年级小学生,我爱我的学校,我爱我的老师……争做优秀好少年!”20名一年级新生举起右拳,稚嫩却坚定的誓言在徽派校园里回荡。誓言里,有对校园的热爱,有对知识的渴望,更有传承徽文化、践行好家风的决心。当主持人宣布仪式圆满礼成,孩子们在背景板前合影,一张张笑脸映着粉墙黛瓦,宛如一幅“古村育新苗,家风润童心”的水墨画卷,在金秋的阳光下徐徐展开。
这场开笔礼,早已超越了“启蒙仪式”的本身——它是一次徽文化的沉浸式体验,更是一堂家风传承的生动课堂。呈坎镇中心学校以仪式为桥,将“耕读传家”的坚守、“孝亲敬长”的温情、“立志担当”的勇气,悄悄种进孩子们的心里。未来,这些带着徽文化基因与良好家风的孩子,必将成为呈坎文脉的守护者、家风的传承者,让古村的智慧与美德,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绽放出更璀璨的光芒。
编辑:程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