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新用户
注册新用户
修改密码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安徽桐城县六尺巷的故事家喻户晓,“以礼为先、以让为贤、以和为贵”的和谐因子在六尺巷中历久弥新、泽被后世。
在歙县,一条“蓝田米街”也成为邻里和睦、基层自治的美德佳话。
一条老街,连通古今
三百年前的六尺巷,张家、吴家因建房占地一事引发邻里纠纷,后来在“一首诗”的调停下,双方将心比心、各退一步,退出了一条天下“最宽”的巷子。百米窄巷,宽于张家的谦和礼让,宽于吴家的见贤思齐。
如今的歙县溪头镇蓝田村,汪、叶、江三家为了“一条路”,让出了“一条巷”。据当地村民表示,“蓝田米街”原是一条只能供人穿行的小巷,如今村民生活越来越好,许多村民家都有了汽车,通行颇为不便。汪顺仙、叶逸文、江建新三户村民主动把房子临巷的墙拆掉,退后一米多,方便乡邻出行。“蓝田米街”因此得名。
歙县溪头镇党委委员郑晴瑶告诉记者:“蓝田米街在蓝田村内家喻户晓,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的‘和’‘善’‘让’的文化基因,通过一段街巷,已深深扎入蓝田人心中。”
一种文明,滋养后人
我国拥有14亿人口,如果大大小小的矛盾纠纷都要打官司,那必然不堪重负,所以需要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六尺巷时指出,“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
辽宁沈阳牡丹社区的“三零”工作法,福建明溪县“侨乡枫桥”解纷工作法,四川成都武侯区的小区物业矛盾“信托制”解纷工作法……各地都从六尺巷故事中汲取“和”力量,寻找结“和”点,不断丰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如何讲好新时代的六尺巷故事,从“拆墙让井”到“捐钱置井”,从“歙事井然”到“四下基层”,歙县也在探索新路。“家庭和睦、邻里融洽,家园和美、社会和谐”“矛盾纠纷、和平调处,退让有度、取舍有道”……朗朗上口的村规民约体现着歙县乡村基层治理的态度。
2023年,歙县信访总量下降6.05%,信访事项一次性化解率达97.39%。全县社会大局呈现“四无一降一高”,即无群体性事件、无群体性赴省进京访、无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无重大“民转刑”案件,矛盾纠纷下降,人民群众安全感和对政法机关的满意度双提升,创近年新高。信访形势总体稳定,实现“歙事井然”的良好局面,2023年度歙县被评为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安徽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获评安徽省平安建设优秀县。
一种文化,敦睦邦交
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和文化”以“和”促“合”。国之交,亦如邻之交。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当前,中国正积极倡导“和文化”外交理念,强调在国际关系中以和为贵,构建和谐世界。
“蓝田米街”正是对“和文化”的深入实践。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相互渗透、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全球性问题日益增多,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正如邻里之间需要相互扶持一样,各国也应超越狭隘的国家利益,摒弃零和博弈的思维,以合作共赢为基础,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恐怖主义、经济发展等全球性挑战,为人类的共同利益负责,促进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无论是“六尺巷”还是“蓝田米街”,都是传统文化传承浸润下的一种姿态,一段佳话。
编辑:叶淑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