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新用户
注册新用户
修改密码
(记者:徐剑 通讯员:方传波、曹秀峰)暮春时节,歙县卖花渔村再次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家家户户的庭院和盆景园里,一钵钵造型各异的盆景映衬着花农们忙碌的身影,构成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
此刻,村民们正忙于换钵、修饰、绑衬、弯干、屈枝、剪叶,用精湛的技艺精心制作徽派盆景,销往全国各地。
卖花渔村,这个位于海拔150至400米的新安江上游南岸沟谷腹地的小村庄,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成为了徽派盆景的发源地。四面环山,森林覆盖率高达92.6%,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土壤深厚肥沃,为观赏植物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因此,这里的植物种类繁多,为徽派盆景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卖花渔村,徽派盆景产业不仅是一项经济产业,更是一份文化传承和社会责任。村民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将一片片绿叶、一朵朵花朵、一桩桩盆景变成了乡村振兴的“绿色银行”,书写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美丽篇章。
近年来,卖花渔村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禀赋,全力打造“一村一品”的盆景产业,力求在稳扎稳打的基础上求新求变。如今,徽派盆景的品牌效应已逐步显现,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农民收入稳步增加,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大产业”。
全村230余户,超过90%的家庭以盆景为业,苗木种植面积达2000余亩,年产值超过2500万元。这一数字的背后,是村民们对徽派盆景艺术的热爱与执着,也是他们借助徽派盆景走向富裕生活的生动写照。
2008年,“卖花渔村盆景技艺”被国家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是根,通过“名师带徒”传承培育非遗人才,全村拥有国家级传承人1人,省级传承人1人,市级12人,县级21人;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专业队伍86人,35岁以下盆景制作从业人员达60余人,涌现出一批年轻技艺大师和销售能手。
随着徽派盆景在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卖花渔村也迎来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游客们在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精美的盆景作品,还可以近距离感受徽派盆景艺术的魅力,体验花农们的辛勤劳动。
卖花渔村通过连续举办梅花艺术节、大户赴外参展等,名气越来越大,从“藏在深闺”走进大众视野并迅速成为网红打卡地,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乡村旅游日益红火,成为皖南远近闻名的生态富裕村。
值得一提的是,卖花渔村在盆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了产业与生态的和谐共生。这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不仅为卖花渔村带来了经济上的繁荣,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展望未来,歙县卖花渔村将继续深化盆景产业的发展,持续发挥“盆景+”发展模式,走“产业+庭院+兴旅+强村+富民”的乡村振兴之路,强化产业、文化、艺术与旅游的融合,打造集中展示中国徽派盆景文化魅力和活力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编辑:陈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