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新用户
注册新用户
修改密码
2月27日晚,歙县三阳镇中村的“舞狮灯”进行了今年的最后一场表演,春节假期结束了,村民们又踏上了新一年的征程。
当晚,中村洪氏宗祠内张灯结彩,人头攒动,村里正在为即将开始的“舞狮灯”做着最后的准备。夜幕降临,演出队伍从洪氏宗祠出发,沿着中村老街浩浩荡荡行进。在喧天的锣鼓声中,威武神气的雄狮昂首摆尾,舞动前行。一路上,狮舞龙腾,彩旗飞扬,十二生肖灯和扮地戏队伍紧随其后,所到之处烟花四起,人声鼎沸,将这份年味的热闹推向了高潮。
“小时候,我在父亲的陪伴下参与了舞狮灯的表演,现在我小孩长大了,我也带他来感受我一下小时候的快乐。他今天参与了演出,非常开心兴奋,这一代代都是这么过来的。”一位村民说道。
中村“舞狮灯”起源于清朝咸丰年间,是村民为保平安、驱邪气、逐瘟疫而逐渐形成的民俗,村民们用竹子扎成狮子的骨架、外覆以绵纸或纱布,并绘制上狮子的毛色和纹理。舞狮灯队伍中还包含了扮演的地方戏名角和神话传说中的英雄的村民,比如《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的人物以及八仙等神话人物,村民们用“扮地戏”的形式表达对英雄的崇拜和敬仰,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祈愿。舞狮灯每年从正月十三的夜晚开始出灯,至十五元宵最为隆重,延续到正月十八夜晚最后一次出灯“收腥”结束。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园情”,乡村的民俗是乡村的“根”与“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精神的力量、乡愁的支撑。“非遗”作为地方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寄托着一种“乡愁”。”非遗民俗是民间“看得见的乡愁”,是一种情愫,更是一种文化表达。“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外的游子们,无论走得多远,浓浓的家乡情始终萦绕,岁月抹去了不少生活的痕迹,但是乡愁,让童年的记忆历久弥坚。小时候有着隆重的节日,丰富的民俗表演,凝聚着人心,团结着群众。
近年来,三阳镇高度重视非遗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抢抓文旅融合发展的契机,创新保护机制,不断提升工作水平,扎实推进非遗民俗文化发展。下一步,三阳镇将继续加大非遗保护力度,切实做好非遗申报、挖掘保护、传承等工作,加强非遗人才培养,深挖民间资源,壮大保护传承力量,通过“非遗+旅游”、“非遗+教育”等多种措施,促进非遗文化和全域旅游融合升级。
编辑:陈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