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新用户
注册新用户
修改密码
在皖南大山深处、阊江河畔,有一个名叫“塔坊”的小山村,在这个不足2000人的村子里,历届村干部用笔触记录下一本本厚实的日记。泛黄的纸张、卷边的书角,一尺余高的数十本“塔坊日记”见证着塔坊村32年来的蝶变,谱写了一首阔步前行的乡村振兴变奏曲。
“江书记你好,之前跟你反映关于我的茶厂场地的问题,这边有没有什么消息?”记者来到祁门县塔坊镇塔坊村为民服务中心时,村党总支书记江兴权正在“塔坊日记”上认真记录村里致富带头人余丽勇反映的扩建场地问题。
说起这“塔坊日记”,可是村里的“古董”,村里的大情小事在这里都能找到。1991年,时任塔坊村党支部书记的余春林提议:村两委到村部轮流值班,并将当天的工作内容记录下来,做到心中有数,也便于村干部之间交接。
没想到这个偶然的举动,促成了“塔坊日记”的诞生。
从那一天开始,村里每天安排两位干部值班,并及时公布值班人员名单和联系方式。村两委在坐班期间,随时帮助群众解决各种问题,当场解决的记录结果,一时不能解决的或者反映较为普遍的问题则写明缘由,及时反馈给上级有关部门加以解决。
“我们是从1991年元月份就开始记录了,必须把时间、天气、值班人员签字,当天处理的问题、解决的矛盾、效果怎样,记录下来。到现在没停过,每天不落。”余春林告诉记者。
32年来,“塔坊日记”从简单的练习本换成了软面抄,再到如今由组织部门统一印制的坐班日志,完整地记录着塔坊村为民办事、为民解忧的实绩。
一部“塔坊日记”,就是一部“微型乡村振兴发展史”,记录着塔坊村的时代光影,记录着塔坊村的乡村变迁,记录着塔坊村的干群故事。
“塔坊日记”里的时代光影
“2002年11月8号,晴天,上午村支委开会,关于茶叶资产如何运营;2004年8月5号,晴天,下午转雷阵雨,上午到乡政府财政所拿农业税通知单……””
翻开“塔坊日记”,随处可见时代的印记。上个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农业税还没取消,“塔坊日记”里的内容多与协调税收有关。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越来越高,日记里反映民生政策、村干部入户服务的内容逐渐多了起来。
“2009年9月18日,多云转雷阵雨,王跃进、江兴权、陈立宁在村值班,王跃进填写乡组织的培训人员名单和新潭组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与接种摸底;2017年6月27日星期二,天气多云,值班人员余传松、胡胜球带第一书记陈曦走访贫困户……”——摘自“塔坊日记”
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2001年粮食价格全面放开,2006年1月1号起取消延续千年的农业税,2015年脱贫攻坚战正式打响,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厚厚的日记本跨越了两个世纪,踏着时代的节拍,记录着各项“三农”政策在塔坊村的落地见效,见证了一桩桩、一件件惠民实事带来的民生福祉,更发出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农村发展的澎湃潮声。
“以前村民反映的问题大多是关于家长里短、邻里纠纷的,近几年反映的这类问题少了,现在大家更关心的是村里的发展、村容村貌,所以我们的工作思路随着村民的反映问题不断调整,共同把村子建好,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江兴权满怀期待地说。
“塔坊日记”里的乡村变迁
文字记录历史,一篇篇泛黄的日记,犹如一首首无言的赞歌,唱诵着塔坊村三十余年的发展变迁。
“2007年11月16日,阴天小雨,上午开支部会议。下午新潭渡改桥进展情况拍摄。”——摘自“塔坊日记”
在塔坊村,湍急的阊江河穿村而过,隔断了村庄和茶山,村民出行只能依托一座狭窄的木桥或者渡船往来。“塔坊日记”里多次记录了村民反映的交通不便问题。
2005年村两委开始商讨“渡改桥”问题,经考察后决定,在原渡船上游修建一座可以通车的桥梁,将对岸的两个村民组与塔坊村连通起来,以解决两岸村民日常出行和木材、茶叶的运输难题。
村民汪仁盛说,原来出门特别不方便,不仅需要花上20多分钟绕路不说,路况也不好,一些不会骑车的老人出门更是艰难。现在桥通了,几分钟就到对岸,木材等货物运输就方便多了。”
“要想富,先修路”,在“塔坊日记”里,可以清楚看到村干部们一任接着一任干,围绕“修路”付出的努力。
“2005年10月22号,阴天,余秋林、王跃进在塔坊街协助浇水泥路;2008年12月31日,多云,建成组组通道路八条,共13公里,安装路灯360盏。”——摘自“塔坊日记”
从泥泞路到柏油路,从木板桥到水泥桥,从“脏乱差”到“清净美”……在“村村通”工程和“四好农村路”等政策的支持下,现在的塔坊村,道路宽敞、村容整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村面貌焕然一新。村民家中的茶叶、木材、毛竹等资源沿着通畅的道路顺利运出、成功变“现”。
村民汪仁盛:“路方便了,收茶的茶贩子就多,有竞争,价格就要高了。我们木材运输出来,运费又便宜了。木头贩子也可以到我们村来收毛竹,收入相对就提高了。”
路通了,越来越多的商机和先进理念顺着一条条大道不断引进,村民的思想悄然发生变化。为顺应村民们发展产业的意愿,镇、村干部们想方设法地将农技人员和专家能手请进塔坊村,为村民们教授茶叶制作、种植养殖等各类知识,全村绝大多数村民都参加了相关培训。同时,村里还依托茶叶和山场资源,组织实施“双培双育”和“农民党员致富”工程。
作为村里培育的致富带头人,余丽勇在村党总支的帮助下,流转了村里的500亩高山茶园,引入绿色有机种茶理念,带领村民增收致富。
“我们将茶叶送检,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核后,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去年,我们的茶叶卖了大概90多万元。茶叶销路好了,村民们在家门口也能拿到‘高薪’。”余丽勇对记者说。
如今,塔坊村已培育致富能手105人,产业涉及茶叶、养殖、旅游服务等方方方面。2022年塔坊村人均纯收入达1.3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加到近60万元。
“塔坊日记”里的干群故事
一部“塔坊日记”,还是一座干群关系连心桥,农村里的家长里短,基层干部的跑里跑外,日记里记得满满当当。
“2009年9月29日阴天,李宗盛来访,请求帮助农村养猪户发病的预防和医治;2013年11月1日,星期五,多云,值班人民江春成、胡胜球,群众来访事项:龙源组低保户涂有旭打电话来说,他家没水喝;2021年11月26日,星期五,天气晴,为龙源组脱贫护余志强反映想发展养殖业,及时联系金融村官为其办理‘农易贷’,并授信6万元。”——摘自“塔坊日记”
“塔坊‘村民日记’,都有二三十年了,村民今天来切切实实有事情找他,就记下来,为老百姓办什么事、今天解决什么事都记得清清楚楚,这事情我们都知道。”提及“塔坊日记”村民们无人不知。
面对琐碎庞杂的大事小情,村干部不推不躲,忙碌地走村串户,帮助村民解决问题。30多年来,村干部入户访问群众近万次,接待来访群众8000多次,收集问题1500多项,群众满意度达96%以上。
江兴权表示,“今后我们要把‘塔坊日记’工作制度坚持下去,切实解决老百姓的困难,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在近年来的扶贫帮扶工作中,“塔坊日记”也成了驻村工作队员的“秘密武器”。有了这本“秘籍”,干起工作来可谓“事半功倍”。
“‘塔坊日记’在工作中给我提供了一个工作依据,通过内容我们可以快速地进入角色,为下一步工作有一个指引性,我们会针对性地对老百姓的诉求开展一些工作。” 祁门县塔坊镇塔坊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陈曦就是“塔坊日记”的受益者之一。
“2023年3月14号,根据上级统一部署,开展夜学政策、夜访民情、夜议难题行动。”——摘自“塔坊日记”
在“塔坊日记”的基础上,塔坊镇还推出了“驻村夜访”活动,与村民加强对话,和群众一起谋发展、解难题。
祁门县塔坊乡人大副主席谢淑姿说,“现在塔坊村里的大事小事,老百姓都是通过这个户长会、板凳会,大家围坐在一起,和和气气地、说说笑笑间就达成了共识,也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和谐氛围。”
一本本“塔坊日记”是塔坊村30余年来工作的缩影,见证着塔坊村30多年来的发展变迁,也折射出中国乡村的发展步伐。如今,“塔坊日记”正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续写“新乐谱”,奏响乡村治理的“新乐曲”,唱响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编辑:陈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