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新用户
注册新用户
修改密码
雨后的歙县石潭,演绎徽州版《千里江山图》。 程向阳/摄
徽州区潜口镇东山村立足“五微”行动,打造“多彩东山”。 程向阳/摄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总抓手,是各级党委政府都必须答好的“必答题”,特别是对于安徽来说,从农业大省到农业强省蝶变,乡村振兴是重中之重的工作。
去年,安徽省在黄山召开乡村建设行动暨美丽乡村推进现场会,眼下又在黄山召开“全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现场会”。黄山何以两次承办高规格全省现场会?
推进全面乡村振兴中,黄山最具代表性和鲜明辨识度的打法解法就是“五微”,即微改造提升、微景区培育、微创意运营、微循环发展、微奉献治理。“五微”由点及面、由表及里、不断迭代,既独立成章,又相互融合、紧密依靠、形成体系,构筑起黄山推进乡村振兴“四梁八柱”。
1
微改造提升,精雕乡村颜值与品质,是振兴的基础。
微改造,就是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不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不照搬照抄城镇化建设那一套,而是以敬畏之心针对村庄角落、细节补缺补差,进行精细化“适应性”设计,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以小切口撬动生态宜居大变化。
黄山乡村基础好,掩映在青山绿水间,如诗如画,采用微改造,切口小、落点实、见效很快,既能体现农村特点,又能保留乡村风貌。其次,黄山一块石头、一个村落都有文化有历史,保护乡村肌理是推动乡村风貌“可持续再造”的红线。
生态宜居,人居环境整治先行。黄山从整治环境入手,以“污水革命”“垃圾革命”“厕所革命”为切入点,由点及面,重塑市域农村人居环境。基于禀赋、融于艺术,从细微处着眼,巧用“绣花”功夫,把村内庭院、五小园、道路沿线、村口节点等微缩空间作为改造重点,依山就势、见缝插绿,因地制宜、精雕细琢,用泥砖、旧瓦等极具乡土气息的物件点缀其间,“金边银角地”“房前屋后闲置地”变身景观节点,最小干预带来了最优效果。
覆盖全域的1.5万余个“微改造”项目化腐朽为神奇,实现村庄净化、绿化、亮化、彩化、美化;593个中心村实施改造提升,810个自然村得到系统整治,焕然一新、各美其美,让村民和游客拥有更多微观感受,收获满心欢喜,成为疗愈身心的一剂良药。乡村更加宜居宜业,为留住原乡人、唤回归乡人、吸引新乡人提供了重要前提条件。
2
微景区培育,丰富乡村价值与内涵,是振兴的优势。
由古至今,中国人的田园情结、乡愁情结是刻印在骨子里的。丰富的文化元素广泛分散留传于农村地区,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个院落一幢建筑,都保存着历史的记忆,这是别人模仿不了也拿不走的,是黄山乡村独一无二的资源。
黄山是徽文化发祥地,拥有国家级传统村落310个,占全省67%,居全国地级市第二,整座城市犹如没有屋顶的博物馆。发挥生态人文优势,加大微景区培育,丰富乡村价值与内涵,是黄山在村落保护利用与美丽乡村建设间找到的平衡点与着力方向。
作为古村落旅游的开创者、乡村旅游的重要代表,黄山以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为抓手,以村景融合理念推进乡村建设,将传统村落作为重点,制定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规划,出台皖南古村落“席地而坐”团体标准,整合美丽乡村、自然田园景观、百佳摄影点、中国传统村落、特色文化旅游、精致农业等优势资源,借新黄山人、文艺界人士等乡村规划师之力,以艺术推动乡建,以创意赋能,精准定位乡村IP,绿野仙踪西溪南、艺“蔬”临河、塔川秋色、天上木梨、梦里祖源……176个藏于山水之间的徽州田园村落变身“微景区”,有主题、有创意、有看头、有流量、有效益。
“满天星斗”凝成“明月”,目前,黄山市上榜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省级特色旅游名村的村落达40个,西递村获评世界最佳旅游乡村,卖花渔村案例登上世界旅游联盟榜单。乡村旅游席卷7成以上村庄,近10万农民成为微景区服务员,2022年接待游客4004万人次,旅游收入近300亿元。
乡村是旅游不可或缺的“阵地”,旅游是乡村“蝶变”的新引擎。将微景区培育推向深入,村庄变景区、田园变游园、劳动变活动、农家变商家,黄山乡村的优势在不断解锁、不断放大,加速全域旅游拼图。
3
微创意运营,释放乡村活力与财富,是振兴的路径。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既然是产业,就归于市场,谈市场便离不开运营。
近年来的乡村建设实践同样表明,农村发展不可能仅仅依靠农村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跳出农村范畴,在城镇化、城乡功能互补和要素互动的背景下,依靠“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组合推动,持续释放乡村活力与财富。
在乡村逐渐展露颜值以后,引入运营活水,才能盘活“家底”,让传统村落成为资本、人力集聚的成熟区域,实现“盆景变风景”“风景变钱景”。对此,黄山已有诸多实践。
如何运营?——政府打辅助,运营唱主角,投资是配角,村集体是股东,村民是主人。
探索形成国企+村集体、村集体抱团、村集体+民资等模式,以股份合作形式开展农村“三变”改革,建设县乡村三级运营体系,通过实施导入产业项目,开发运营绿水、青山、村落、民居等优质资源,实现营收超2亿元。
如何造血?——供给侧做文章。
深耕精致农业,围绕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畜头肉尾,打造田园徽州、黟品五黑、歙采缤纷等区域公用品牌,开发徽菊、皖南花猪、蔬菜盲盒等产品600余款。
丰富场景业态,推动农旅与非遗、摄影、户外、休闲、研学等融合,培育“非遗”夜市、写生基地、乡村书屋、百佳摄影点、乡村咖啡屋、户外徒步基地等业态3700余处。
打响徽州美宿品牌,依托古村落、古建筑打造“民宿+”融合经济,3200余家徽州民宿成为乡村旅游新业态、文化创意综合体、沉浸式体验的微型目的地。
如何营销?——线上线下联动。
线下,打破疆界和固态话语,每年举办大地艺术季、徽州创意坊、后备箱市集、祁红采摘节等活动100余场,以业态焕新乡村,以活动积聚人气。线上,通过直播、电商、新媒体,力求与都市景区同样的曝光度,全市农村产品年网络销售额近40亿元。
钱从哪来?——绿色金融赋能。
实施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推出民宿贷等金融产品72款,累计授信84.5亿元、用信46.5亿元;与省农发行合作,全域推广“村落徽州”保护利用项目,预计创造直接经济价值30亿元;总投资41.6亿元的新安江流域望丰EOD项目纳入生态环境部生态环保金融支持项目储备库……
一个个微创意,构筑起村落徽州的大创意,铺就徽州村落蝶变繁华的新路径。
4
微循环发展,催动绿色价值转化,是振兴的方式。
乡村是中国的根,是中国人的老家。乡村同样要坚持生态导向,发展绿色产业,落地乡村的方方面面,必须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
徽州区坑上村位于新安江支流丰乐河上游,是徽州人民的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该村建成日处理50吨污水的太阳能微动力污水处理设施,将处理后的中水通过二级泵站引至山腰处浇灌茶园,既守护了一江清水,又挥别翻山越岭引水灌溉的历史。
你保护生态,生态也会回馈你。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黄山坚持绿色生态循环发展,深化价值转化,在全省率先建成全域垃圾智能化收转运体系,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2.1%,中心村污水处理率达85%,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产业年综合产值超1亿元、年综合利用率超98%,秸秆综合利用率超94%。
在黄山谈生态,绕不开茶。得益于北纬30度线的独特生态气候,黄山茶从“出生”便赢在起跑线上。黄山茶的风起云涌,呈现的是徽茶乃至中国茶的万千气象。
不愿也不能辜负那一抹绿,黄山把刀刃朝向自己,提出打造全国首个全域茶叶无农残城市。阡陌纵横间,扎实推进80万亩茶园绿色防控,牵头制定无化学农药残留茶园建设技术规范国家级团体标准,全面禁止化学农药进入茶园,推广“诱虫黄板+生物农药+生态农艺”模式……以实际行动坚守初心,中国名茶之都的牌子越发闪亮,黄山茶成为高品质茶叶的引领者,太平猴魁、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制作技艺入选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生态文明的理念也在黄山人的切身感受中日益深入人心。
5
微奉献治理,汇聚各方合力,是振兴的保障。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就是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过程。
提衣提领子,牵牛牵鼻子。村级组织是各项工作落实的最底线,村级党组织是否坚强有力,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村庄发展的好坏。黄山创新实施“四千工程”,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村“两委”成员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乡镇党委年轻干部比例提高9.5个百分点,村党组织书记中本村致富带头人占45.4%,返乡创业人才占2.8%,退役军人占16.4%,本乡本土大学生占3%,专业化、能人型、能力型干部充分涌现,带动群众全面参与乡村振兴。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就是不断把农民群众从“要我建设美丽乡村”变为“我要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
美丽乡村归根究底是农民的乡村,如果不尊重农民意愿和主体地位,将农民裹挟在现代化的潮流中,即使乡村建设得再多姿多彩,也背离了乡村建设的初衷。
黄山实施党建带群建促乡村振兴“满天星”工程,接续推进微奉献治理,对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增强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户主会”“一献四捐”“新安夜话”等工作法,让村民“说事、议事、主事”,90余万人次围绕村庄怎么建、乡村建设怎么干献计献策8000余条。
“作退一步想”工作法及“解忧杂货铺”“逢四说事”等自治品牌,明确规则、定分止争,98%以上矛盾纠纷化解在乡村基层。
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以及“道德银行”等春风化雨,引导村民参与邻里守望、抢险救灾、移风易俗等志愿活动超12万人次,各级文明镇占比超94%。
……
不仅是在地村民,一些新黄山人同样以自己的微奉献汇聚成大力量。比如黄山西麓的汤家庄村,新村民们因地制宜,用近千盏灯笼打造万家灯火·中秋奇妙夜,携手原住民以乡土乡愁乡韵丰富与彰显乡村之美,构建乡村生活的幸福社区。
“村”字的结构就是左右相称,相互倚仗。在草木间、村庄里,多一些精准用力的寸劲,再多一些分寸,乡村才能在重塑的基础上更具针对性和可持续性。
从过去到现在,黄山以“五微”作答,千村千貌,各有韵味,给农民带来美丽生态、美丽经济和美好生活,正满怀信心迈向未来。
编辑:陈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