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新用户
注册新用户
修改密码
今年以来,我市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探索乡村运营机制创新,用活政策,盘活资金,激活服务,复活资源,蹚出集体经济增收新路子,实现村富民强,推动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依托“地利”优势 拓展乡村运营
行走在休宁县东临溪镇芳口村,只见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处处是村民收菜、拣菜、洗菜的忙碌场景。
芳口村地处率水河畔,毗邻黄山学院,徽杭高速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是典型的城郊村。
芳口村“两委”通过调查,敏锐地捕捉到了商机: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便捷高效的外卖服务,既保证了学生的饮食安全,也可助农增收致富。村“两委”主动与黄山学院加强合作,签约引进配送公司,承接校园外卖配送业务。建立“保底+分红”模式,强村公司与配送公司合作,400万元以内营业收入,每单2.8元村里拿0.3元,村每年保底分红50万元;400万元以上部分,村按照30%分红。2022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万元,村集体经济从2020年的8.9万元增加到200多万元。
依托黄山学院送餐服务、绿色基地、电商物流等项目,芳口村创新乡村运营,通过校地联建,做强服务经济,延伸了蔬菜基地链条,从种菜、卖菜、配菜到外卖,有效形成一条产业服务链,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2000多名村民成为股民享受分红,村集体经济迅猛发展。
去年以来,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乡村运营机制创新试点工作,激发乡村发展潜力。截至目前,全市注册县乡村三级运营公司418家,实现营业收入2.04亿元,直接带动村集体增收4267.8万元。
推进“三变”改革 盘活集体经济
华灯初上,黄山区甘棠镇甘棠社区平民生活夜市,顾客摩肩接踵,升腾起浓浓的烟火气。
甘棠社区是黄山区的城郊村,近年来以党建引领,“跳出小社区,服务大城区”,推进“三变”改革,着力破解农民失地、产业单一、集体经济薄弱等矛盾,成功走出一条城乡一体的乡村振兴新路。
甘棠社区借力城市开发,注册成立甘棠新城保洁服务有限公司,承揽83个无物业小区的卫生保洁,实现农民就业、集体增收和社区创城“三赢”目标。按照“集体控股+村民入股”模式,甘棠社区投资1200万元,重建芙蓉农贸市场,在雾山林场实施香榧种植项目,将芙蓉市场和香榧基地总股的49%分摊给村民。开启夜间经济,将废品收购站改建成平民生活夜市,在彻底解决中通广场摊点污染的同时,更为集体经济每年创收50万元。甘棠社区通过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村民变股民的“三变”改革,盘活集体资产、丰富物业物产、壮大集体经济、带动居民增收,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连续三年位居全区首位,成为黄山区第一强村。
去年以来,我市积极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有效整合各种资源要素,极大推动了农业农村发展。截至去年底,全市665个村以股份合作形式开展“三变”改革,占总村数的96.5%,入股农户9.7万户,资金5.4亿元,土地11.1万亩,收益9588万元,其中村集体收益6308万元、农户收益2848万元、经营主体收益432万元。黄山区甘棠社区、休宁县岭南村入选全省“三变”改革典型案例。
利用闲置资源 增强发展实力
夏日时光,秧溪河畔,黄山区焦村镇汤家庄村,草木葱茏、绿意盎然。
汤家庄村通过招商引进云华栖轻奢民宿、从筑·黄山等一批优质民宿项目。这些民宿的入驻,唤醒了村里的闲置农房,打开了汤家庄民宿产业和乡村旅游的一扇窗。民宿搞起来了,村集体经济壮大了,老百姓也富裕起来了。
我市现有310个中国传统村落,数量位列全国地级市第二。为让农民闲置房焕发活力,我市制定出台盘活闲置农房试点工作方案、农房使用权流转交易规则等措施,推进歙县、休宁整县盘活利用闲置农房(宅基地)省级试点,创新探索出村企合作、村银合作、村组自营、村级代管等盘活利用模式,全市共盘活利用闲置农房(宅基地)1028宗、面积13.08万平方米,带动3130户农民就业增收3109万元,增加村集体收入431.7万元。闲置老房子变成了农民致富的“钱袋子”。
我市还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打造香榧、油茶、中药材、泉水鱼等产业基地5.5万亩,带动近300个村吃上了旅游饭,让绿水青山成为老百姓的金山银山、幸福靠山。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壮大村集体经济,党建引领是关键,机制创新是保障,目前全市已形成乡村旅游带动型、资源盘活利用型、资产经营收益型、资本投资分红型、发展产业增收型、经营服务创收型、抱团帮扶发展型等7种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发展路径和典型案例,宏村、西溪南、山岔、楠玛、东山、芦荔等一大批村庄在乡村振兴集体经济发展中脱颖而出,成绩显著,具有较好的典型性、示范性和推广性。
编辑:陈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