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新用户
注册新用户
修改密码
6月20日,记者从我市2023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根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汛期降水量在900-1000毫米之间,较常年偏少2成左右;暴雨日数较常年偏少,6月17日我市已入梅,预计7月上旬出梅,较常年偏早,梅雨期偏短,梅雨量偏少,梅雨强度偏弱,但6-7月仍是今年的重点防范时段。
我市地处皖南山区,地质构造复杂,地形起伏较大,地质环境脆弱,是全省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区。根据2023年初地质灾害汛前调查结果,全市已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1101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
为着力防范化解地质灾害风险,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我市坚持以“五位一体”网格管理为主线,继续深化群测群防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乡镇、行政村、自然资源所、专业地质人员、监测人员“五位一体”的地质灾害防治网格化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地质灾害防治网格职能和专业队伍技术优势,切实筑牢地灾防治“第一道防线”。
以“人防+技防”手段创新为驱动,持续提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进一步提升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精细化水平,强化地质灾害实时定向预警研究工作,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会商调度、辅助决策及项目和资金管理效率,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
以“隐患点+风险区”双控为抓手,全面开展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成果运用,将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与国土空间规划有效衔接,推动地质灾害防治由单一隐患点管控向“隐患点+风险区”双控转变;强化地质灾害风险源头管控,努力实现地质灾害防治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
以“应急演练+科普宣传”为方法,切实增强广大干部群众防灾识灾避灾意识,积极开展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演练,继续开展“党员干部走基层、讲科普、防地灾”主题活动,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开展科普宣传,不断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使地质灾害防治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编辑:陈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