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x

注册新用户

发送验证码
立即注册
X

修改密码

发送验证码
修改密码

厚“植”绿色家底 创“造”美好未来

2023年03月01日 09:36:03 来源:黄山日报
微博
Qzone
微信
微信扫一扫打开分享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三月的黄山,又迎来植树造林的好时节。

2022年,我市参加义务植树63.6万人,完成植树269.5万株。2023年是全民义务植树开展42周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3年完成人工造林1.8万亩。

植树节来临之际,记者就相关问题进行采访。

履行植树义务

把黄山的绿水青山建得更美

“履行植树义务,共建美丽中国”,是今年义务植树宣传主题。日前,安徽省绿化委员会办公室通知要求,深入开展2023年全民义务植树工作,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

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每一位适龄公民的法定义务。每年春回大地,黄山大地全民义务植树蓬勃展开,广大市民踊跃参与,掀起植树造林新高潮,以实际行动扮靓生态底色,为大美黄山再添新绿。

市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不断优化林种、树种结构,大力发展乡土树种和优良林种,加快推动营造林任务由量的增加转变为质的提升,培育适应气候变化的优质健康森林,不断提升森林生态服务、林产品供给和碳汇能力。

同时,我市推进新安江生态廊道建设和“四旁四边四创”国土绿化提升行动,组织实施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油茶低产林改造、长江经济带珍稀树种保护发展等重点项目。日前,歙县山野土特产特色林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休宁县徽山食用油业特色林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入选省级特色林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

2022年,全市共完成人工造林1.1万亩、封山育林53.75万亩、退化林修复7.37万亩、森林抚育47.7万亩,创建省级森林城镇5个、森林村庄26个。截至目前,全市有省级森林城镇63个、省级森林村庄514个、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1个、国家级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县1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5个。

市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我市力争完成人工造林2.3万亩、封山育林15.6万亩、退化林修复8.91万亩、森林抚育32万亩,创建省级森林城镇4个、森林村庄10个,森林消耗量控制在114万m3采伐限额以内,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5‰以内。

发展林业碳汇

为子孙后代留下美丽家园

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和吸碳器,关系到气候变化。植树造林是增加森林碳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我市是安徽省重点林区,经过一代接一代“绿色接力”,造林绿化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森林资源更加丰富,发展森林碳汇潜力巨大。

2021年11月1日,新安江绿色发展论坛暨生态产品博览会在我市召开,承办方向歙西国有林场购买林业碳汇减排量556吨,用于中和抵消会议期间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我省首笔通过交易所公开线上竞价交易的林业碳汇项目由此诞生。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市把造林绿化事业一代代干下去,为子孙后代留下美丽家园,也种下民生幸福、孕育发展机遇。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有益实践,碳汇交易成为我市绿色家底增值变现的重要路径之一。

歙县新安江林业生态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该县整合歙西、桂林2个国有林场约10万亩林地,实施国有林场VCS碳汇开发试点项目,近日与合作开发商签约,成为安徽省2023年林业碳汇开发第一单。据了解,项目合作开发期20年,其中前10年平均碳价14.10元/吨,合同期满后,地方政府收益可达1000万元以上。

记者了解到,休宁县西田国有林场林业碳汇转让项目也在积极推进中。该项目范围包括西田国有林场2007年-2012年实施造林的42个小班,总面积326.99公顷。林场负责人告诉记者,植树造林可以扩大森林面积,增加森林碳储量,提高森林碳汇能力。

当前,我市创新实施碳汇森林行动,并提出到2025年,全市林业碳汇数据库基本建立,森林固碳能力显著提升,森林碳汇量较2020年增长10%以上。林业碳汇项目开发面积达30万亩,开发碳汇减排量15万吨以上。

2022年

全市共完成

1 人工造林1.1万亩

2 封山育林53.75万亩

3 退化林修复7.37万亩

4 森林抚育47.7万亩

5 创建省级森林城镇5个

6 森林村庄26个

截至目前

全市有省级森林城镇63个

省级森林村庄514个

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1个

国家级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县1个

省级森林康养基地5个

推深做实林长制

助推植树造林健康发展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全面推深做实林长制,助推植树造林健康发展。

目前,全市共设市县乡村四级林长1948名、护林员2352人、市级林长会议成员单位24个,并创新选聘“民间林长”162名,形成“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的网格化管理格局。

市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各级林长组织领导责任区域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城乡造林绿化、森林质量效益提升等林业生态保护发展工作。同时,我市划定林长责任区,林长责任区实现全域覆盖。

为进一步健全完善林长制工作体系,我市建立市级林长联系林业产业基地、林业经营主体、基层林长等制度举措,积极深化“林长+检察长”协作机制,探索建立“执法办案+生态补偿”工作模式。

祁门县打造公益诉讼补植复绿基地,实现惩罚犯罪与保护生态双赢;歙县利用生态环境损失恢复费用开展补植复绿植树活动,在全市率先打造“两长”公益示范林……一个个创新探索,成为我市推进林长制改革的生动实践。

2022年,我市各级林长全面落实督察巡林制度,深入山场开展巡林督察1.3万余次,强化森林资源管护,有效避免重大森林灾害发生;全市检察机关共受理涉林公益诉讼线索79件,立案65件,向法院起诉17件,均获法院判决支持。

我市森林覆盖率、有林地面积、活立木蓄积量等3项指标均居全省前列;空气质量稳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连续3年获中国“绿都”综合评价前十名;黟县、祁门县、歙县、徽州区被授予“中国天然氧吧”称号;歙县入选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祁门县入选国家级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县……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绿色,成为我市最鲜明、最亮丽的标识。


编辑:陈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