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新用户
注册新用户
修改密码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全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黄山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2020年底,随着最后一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成功通过脱贫验收,全市15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9.4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黄山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决扛起主体责任,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始终把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全市上下行非常之举、尽非常之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迈出了铿锵步伐。
目前,全市共建立防返贫监测网格7274个,94.2万户农户全覆盖,监测对象户均享受帮扶措施8.37条,通过动态监测帮扶,全市共消除了926户2343人的各类风险。2022年,全市脱贫群众人均纯收入17237元、增长13.4%,增速高于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个百分点。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为守住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黄山始终把群众满意作为首位标准,不折不扣落实各项惠民政策,确保巩固脱贫成果高质量。2022年,全市下达教育资助资金4972.7万元、受益学生30810人次,未发生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失学辍学。及时调整部分医保帮扶政策,资助特困供养人员参保8314人、低保对象36111人、监测对象1520人,资助参保资金1301.48万元,实现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基本医保“应保尽保”。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77户,完成797户自建房隐患整治。全面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落实中央财政补助资金899.2万元,维修养护农村饮水供水工程1388处,覆盖农村受益人口39.93万人。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实施分层、分类保障救助,确保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全年保障城乡低保对象35364人、发放低保资金2.01亿元,保障城乡特困供养人员8210人、发放供养资金8149.6万元,临时救助困难群众3851人次、发放救助资金828.3万元。
一组组沉甸甸的数据,凝聚着全市干部群众的辛勤付出,昭示着人民群众生活发生的可喜变化;一份份饱含深情的民生答卷,体现了政府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幸福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景象。
——持续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建立2022年推广以工代赈项目清单,储备以工代赈项目16个、投资387万元;谋划2023年以工代赈项目4个、总投资2290.7万元。全市现有搬迁人口741户1955人,具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已就业941人,就业率达98.2%。
——持续抓好衔接资金管理和脱贫人口小额信贷。统筹整合4.22亿元用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投入产业发展占比达61.6%,共安排项目560个、完工率达100%。
——持续抓好光伏电站运维管理。光伏电站在线率100%,运维及时率100%,平均发电能力110%,发电量957.22万千瓦时,发电总金额698万元。
——持续开展消费帮扶。2022年各级帮扶单位直接购买农产品1422.8万元,帮助销售农产品1307.8万元。疫情期间及时开展“三潭枇杷”消费帮扶,多级联动、多方发力,累计销售枇杷8105吨,带动果农人均增收3200元。
——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市完成美丽乡村建设投资20129万元,实施项目1267个、完工项目1116个。2022年度45个省级中心村完成规划编制,环境整治、卫生改厕、污水治理等工作有序开展,建设进度达85.9%。
——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689个行政村全面开展“五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累计25.28万人次参与,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3097吨,清理村内沟塘5651个、沟渠6138公里,清理乱搭乱建1.4万户,清理废旧广告牌8891个,清理无功能建筑4.9万平方米。
如今,一条条水泥路蜿蜒向前、一栋栋新居错落有致、一个个特色产业生机勃发、一张张淳朴笑脸诉说着幸福故事……在黄山大地上,处处可见如诗如画、生机盎然的美丽乡村新图景。
编辑:陈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