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新用户
注册新用户
修改密码
社会救助工作关系困难群众衣食冷暖,体现着一个社会的温度。“十四五”期间,徽州区社会救助工作将继续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总体要求,以增强社会救助及时性、有效性为目标,健全兜底线、精准化、发展型的现代社会救助体系,切实编密织牢社会救助兜底保障网,绘就徽州最温暖的民生底色。
建立“分层分类”救助体系。将进一步深化社会救助领域“放管服”改革,建立健全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工作要求,保持过渡期内兜底保障政策总体稳定,持续巩固拓展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成果。不断完善社会救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综合帮扶的重要补充作用,完善对残疾人、重病患者以及老年人、未成年人等特殊困难群体的救助政策,扩大社会救助覆盖面、受益面和参与面,为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促进共同富裕夯实基础。加大临时救助力度,建立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积极开展“先行救助”,有效解决困难群众的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
健全“政策找人”工作机制。社会救助工作将进一步完善主动发现机制,实现“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深化推进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和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实现与财政、教育、人社、住建、卫健、应急、医保、乡村振兴、残联、公安、金融等部门居民收入财产信息共享,更加有效地识别和瞄准社会救助对象;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信息库,动态更新低收入人口情况,结合走访接待、信访舆情、突发情况等日常工作,发现困难群众的帮扶需求,推动社会救助“关口前移”,从“被动申请”转向“主动发现”。
健全“弱有众扶”聚力机制。将持续加大党建引领社会救助工作力度,以“党建引领、项目运作、专业支撑、社会参与、联动治理”为思路,积极链接社会资源,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撬动社会力量,盘活帮扶资源,联动社区、共驻共建单位、企业、商户、居民、志愿者多元主体参与,强化分类施策和精准帮扶,建立社区困难帮扶共同体,对辖区内困难群众物质类或服务类“微心愿”进行认领,帮助困难群体实现微心愿。
建立“社会服务”长效机制。探索建立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衔接机制,加快推进村(社区)设立“救急难”互助社。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加强慈善组织培育,完善经常性社会捐助体系,推进慈善超市和社会捐助站点运营机制改革。积极打造区级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党建服务中心)和实现乡镇、社区办社工站全覆盖,培育发展公益性民间组织,通过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有专业能力的社会组织承接,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带领下为困难重病重残人员、孤寡老人、困境儿童等特殊群体提供个性化、类别化、差异化的救助帮扶服务,提高社会救助的精准度。
编辑:洪书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