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x

注册新用户

发送验证码
立即注册
X

修改密码

发送验证码
修改密码

用核聚变点亮一盏灯

2025年11月01日 14:03:23 来源:中国军网
微博
Qzone
微信
微信扫一扫打开分享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的杜瓦底座成功落位安装。新华社发

2025年10月1日,我国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迎来关键时刻——杜瓦底座在安徽合肥精准落位。这个酷似“行星发动机”的装置,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杜瓦底座是BEST的核心部件,能隔绝1亿摄氏度的等离子体,为超低温工作的超导磁体提供隔热保护。作为国内聚变领域最大的真空部件,它将成为承载整个BEST主机约6700吨重量的“超级地基”。杜瓦底座的安装就位,标志着我国新一代“人造太阳”——BEST项目正式进入主机全面组装阶段,为实现我国的聚变能源梦想奠定坚实基础。

在BEST之前,我国首台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EAST已屡创佳绩。就在今年1月,EAST实现亿度千秒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再次刷新世界纪录。

核聚变发电的关键在于实现能量增益Q>1——即输出能量超过输入能量,并且稳定地转化为电能,才能具备实际发电能力。然而,科学验证与工程实践之间仍存在巨大鸿沟。当前阶段,EAST还无法实现持续的高增益能量输出,难以将理论成果有效转化为实际应用。

如果把核聚变能源的探索比作人类追寻飞行的历程,那么让“飞机离地飞行”还远远不够,BEST要完成一次举世瞩目的“载重航行”。今年5月,全球首个采用全超导托卡马克技术路线的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正式进入总装阶段,接下了EAST的“接力棒”。EAST证明了我们能够实现高温、长脉冲的稳态等离子体约束,BEST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突破,力争通过燃烧等离子体实现Q>1,从而从聚变反应中获取净输出能量。

如何填补“实验堆”到“示范堆”的工程化空白,让核聚变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工程?BEST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作为EAST的“升级版”,BEST选择了一条“小而精”的技术路线。它首次采用紧凑高场超导托卡马克技术和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优化了超导磁体系统布局和真空室结构。这使得BEST在相对较小的体积内拥有了更强大的等离子体约束效率,可以实现更高功率的聚变反应。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相比,BEST体积减小了40%,等离子体约束时间却延长3倍。这种设计不仅降低了超导磁体和低温系统的能耗,还显著缩短了工程周期,减少了建设与运行成本。

“点亮第一盏灯”是BEST项目最形象的使命,也是我国聚变能源研究的中期目标。BEST计划于2027年完成建设,并将在2030年实现世界首次聚变能发电演示,其示范成果将为建设可控核聚变电站提供核心技术支撑,加速全球聚变能源商业化进程。

从EAST到BEST,我国正在实现从科学验证到工程实践的关键转型。当聚变工程迈向商业化应用,人类或将迎来跨时代的能源革命。

编辑:吴孙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