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x

注册新用户

发送验证码
立即注册
X

修改密码

发送验证码
修改密码

以扶贫为使命 把贫困户当亲人

2021年01月20日 09:38:08 来源:休宁县教育局

时光倒转回2017年4月,休宁徽匠学校普通教师许再志被组织抽调为扶贫专干,成为安徽省第七批选派扶贫工作队一员。面对年迈母亲的不舍、柔弱妻子的埋怨、要好同事的劝阻,他没有犹豫。他说:“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我是一名党员理当把扶贫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使命!”

他安排好家庭、安抚好亲人,只身来到离家120公里的杨源村驻村扶贫。初来乍到,杨源村的现状还是深深震撼了他。杨源村地处深山,经济基础非常薄弱,是省级贫困村,下辖杨村、广源、左源3个自然村共354户,其中贫困户46户,全村人均收入5000元左右,村集体收入几乎为0,村容村貌也非常陈旧破败。刹那间,他深感肩上责任重大,同时又深感不安,怕辜负党和政府的重托。扶贫于他是个全新课题,他暗下决心:多看、多问、多学,坚信有党的领导,有同事的支持配合,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完不成的任务!他一头扎进村里,弯弯山路、青青田间、幽幽灯前、皎皎月下,不是在了解村情,就是奔波在帮扶途中;不是在察看村貌,就是在与贫困户交心;不是在学习政策,就是在与同事研究措施。3年来,1350多个日日夜夜,远离亲人的孤独,坚守深山的寂寞,帮扶任务的繁重,甚至还有不理解、不配合,但没有动摇他坚持的决心。

他以扶贫为使命。三年来,他与同事们根据村里实际,集思广益制定了针对性措施,积极发展产业,为杨源村经济发展提供坚强支撑。通过建设光伏扶贫电站、发展泉水鱼养殖和高山养牛及林场流转等,每年为村集体增收近20万元。积极推进绿色生态茶园建设,不断提升村茶叶品质,解决村民特别是贫困户卖茶难、卖价低等问题。筹集资金500余万元,拓宽公路16.7公里,安装路灯200多盏,整治河道400多米,栽种红色杜鹃花1500余棵,新建村民健身休闲广场110余平方米,安装监控设备3套,拆除危房12栋,完成杨村漫水桥、广源水口护岸、左源村内道路石板硬化、广源村内道路水泥硬化建设和电信、移动升4G网络改造。同时申报广源村、左源村为国家级传统村落,杨村为省级传统村落。2017年底实现村村出列,2020年底实现户户脱贫。

他把贫困户当亲人。他家住市区,每次回家都为村里的贫困户代购日常用品,部分贫困户老式窗户无法安装玻璃,他就自费为他们购买透明塑料布,并亲自为他们安装。他的帮扶对象汪大爷70岁了,无儿无女,属于建档立卡特困供养户,房子破旧,家里卫生极差,连坐的地方都没有。汪大爷能读书识字,但难沟通,“等、靠、要”思想严重,是个“难剃头的”之人,整日烟不离手,三餐酒不离口。劝他保重身体,少抽烟喝酒,他就说:“共产党给我的钱,我不用光,不知道好了哪一个!”,令人啼笑皆非。对于这样一个贫困“堡垒户”,他没有退缩,没有沮丧,深知扶贫先扶志,于是耐心做思想工作,一有机会就交心,逢年过节上门慰问,到田间帮忙做农活,进家门帮忙打扫卫生,全力改善汪大爷的生产生活条件,积极帮扶油茶种植。真心换真心,渐渐的,汪大爷有了改变,从开始对他无视到后来的信任,无所不谈;从只顾自己到开始积极为村民服务,热心助人;从得过且过到积极上进,开荒种油茶,还要带动村民参与进来......。2020年11月3日黄山日报新闻客户端的《汪村镇:油茶花开新福来》就报道了汪大爷的事迹。安徽日报、江淮新闻、黄山日报先后对村里的中蜂养殖和油茶种植扶贫项目进行了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赢得了群众的心。


编辑:张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