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x

注册新用户

发送验证码
立即注册
X

修改密码

发送验证码
修改密码

将科学家精神融入字里行间

2025年09月17日 09:46:30 来源:人民网
微博
Qzone
微信
微信扫一扫打开分享

当下,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各地中小学校在教育“双减”中探索科学教育的“加法”,不断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为系统呈现反映我国科技成就和科学家事迹,人民教育出版社参与编写并出版的国家统编教材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等元素融入字里行间。以语文为例,薄薄的课本里蕴藏着一片璀璨的科学星空。

翻开今年秋季学期新投入使用的教材,这片星空越发璀璨。

我们可以重温许多“老课文”:《数星星的孩子》讲述了张衡的好问,《一定要争气》体现了生物学家童第周的志向,《活板》《邓稼先》影响了一代代人。我们可以读到新故事:《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蛟龙”探海》《天上有颗“南仁东星”》等课文是首次进入中学教材,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在全球科学领域的创新力量。特别是课文里书写的一名名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工作者,共同诠释着科学家精神,成为孩子们在教材里追的“星”。

科学家严谨治学的求实态度,也贯穿在教材的每篇课文、每个细节中。课文要做到文质兼美,便教利学,离不开精打细磨。《天上有颗“南仁东星”》的作者王宏甲根据教材需求,将22万字的《中国天眼:南仁东传》浓缩为一篇3000字的课文,五易其稿。他还走进教材试教试用的课堂,听取并吸收师生意见。

除了语文教材,科技成就和科学家故事也频频出现在统编道德与法治、历史教材中。既包括张仲景、祖冲之、沈括等古代杰出人物的故事,也有程开甲、钱学森、郭永怀、袁隆平、屠呦呦、黄旭华、于敏、黄大年等人的事迹。在“爱科学学科学”“确立人生目标”“维护国家利益”“学史崇德”等单元、栏目中,历史长河里的一名名科学家如一颗颗星,交相辉映,与师生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

课本中的天幕是那样繁星闪烁,照亮了孩子们求知创新的道路。期待更多小读者一起翻开教材,怀着崇敬之心,仰望这浩瀚的科学星空,感受中国科学事业的奋进与辉煌。

编辑:程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