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新用户
注册新用户
修改密码
“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亏来。”黟县西递村瑞玉庭中,一副传承百年的错字联道破胡氏智慧:“快”字少一点,享乐需节制。“辛”字多一横,付出要加倍。“多”字少一点,贪念不可存。“亏”字多一点,包容纳百川。在西递村,这样的楹联有很多,胡氏家族将族规家约融入日常,凝练成200余幅意蕴深厚的古楹联,悬于祠堂梁柱之间,滋养着一代代西递人。如今,这一传统以崭新的形式得以延续:每一户西递村民认领一幅古楹联作为自家的家风,由村委会统一制作成“书香门牌”,成为规范家庭言行的“精神戒尺”。
厚德传家、知行合一的文化根脉
“忍三分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在西递村中心街内,有一处“拐弯抹角”的徽派老宅大夫第,它建于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是西递村胡文照的祖居,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胡文照曾任桐庐、淳安知县、开封知府,在地方任职期间治理卓有成效。辞官归隐后,他将治理心得用于教育后代并做到身体力行。古徽州山多地少,人口聚居稠密,村内道路狭窄,胡文照在修建祖居时,考虑到行商走贩拉货挑担不易,主动将厨房正门退一步,正屋墙角削去三分,方便路人挑担、推车、行走。此举一出,四邻深感敬佩,纷纷效仿。不久,西递村巷陌宽敞,礼让成风。这“退一步”的智慧,历经百年沧桑,至今仍在青石巷陌间无声流淌,滋养着一代代西递人。在大夫弟门额上他亲笔题下五个篆体字“作退一步想”,提醒后人遇事退一步,已成为古徽州“息纷止争”文化精髓的实物见证。
薪火相传的“声声”不息
夜幕垂落,千年古村西递渐渐静了下来。“咣——”一声铜锣响起,“西递义务大更队”队员穿透深巷,敲出一片心安。对西递人来说,这是刻进骨子里的节奏,是家风传承中那一道沉稳的底色。西递村木质建筑多,全村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224幢,其中124幢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范围,防火自古以来便是头等大事。小时候,“风高物燥,小心火烛!”的调子是伴随西递村人入梦的摇篮曲。而这言传身教的根基,正是胡氏家族代代相传的家风--“能受苦方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这家风训诫西递后人,真正的担当不计较付出与回报,而在于心甘情愿的奉献。守护家园不再只是一项任务,它成了融入西递人血脉的自觉,西递义务打更队志愿服务队用自己的行动去践行家族传承的信念。
打更队的队员曾少过,但一直没断过。现如今打更队成员有12人,常年负责参与打更的有8人,他们从事着各行各业,有村干部、农民、退役军人、保洁员,年龄构成也差别颇大,有20多岁的年轻人,也有70多岁的退休老人。在打更队的守护下,西递村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未发生一起火灾,完好地保持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原貌。
敬爱堂的守护者
从而立之年走到古稀之年,西递村村民胡晓雯用33年时间认准一件事——守护好西递村最大的祠堂敬爱堂。在西递人的心目中,敬爱堂不仅仅是一座古建筑、一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更承担着祭祖、追忆等多重功能,是连接情感和乡愁的纽带,是承载着徽州文化的象征。胡晓雯的父亲胡星明曾为西递村古建筑东奔西走,引领了当地古民居日常保护,活化利用的进程。“守身如执玉,积德胜遗金……”这副楹联,不仅是祠堂的牌匾,更是胡晓雯家一脉相承认领的家风内核。它教导后人不以金玉为贵,而以持守清白、行善积德为真正传家之宝。这种价值观念深深植根于胡晓雯的内心,让她对敬爱堂、对西递文化爱得深沉。23岁的胡晓雯做出人生最重要的决定,她毅然辞去了外地工作,回乡从父亲手里接过文物保护的接力棒,成了西递村最大的祠堂——敬爱堂的文物保护员,日复一日的守护、巡视,保护了古建筑的完好无损,为八方游客留住了这方历史文化的余荫珍宝。
黟县西递村深入挖掘徽文化中的德治因子,将传统的家风家训与现代基层治理相结合,整理应用家风家训资源,创新实施“一户一楹联一家风家训”制度,让古老的家训重新焕发现代生命力,成功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效能的双提升。
编辑:程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