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新用户
注册新用户
修改密码
走进古村落,体验徽州文化
4月7日至17日,艺术教育学院设计基础部的921名学生前往黄山地区的西递和屏山等徽州传统村落,进行艺术实践活动。这次活动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田野,感受传统文化,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文化传承和艺术创新打下基础。
湖美师生在雨中参观宏村
调研分为西递组和屏山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兴趣展开调研。他们通过写生、摄影、访谈等方式,探寻地方文化历史记忆和徽州人民的生活智慧,深入了解古村落的空间建构、建筑样式和雕刻装饰。
艺术教育学院院长王灵毅指导学生
为丰富调研成果,教师团队组织了参观经典建筑、文化演讲和课程讲座等活动。学生们在导游和文化学者的讲解下,了解了徽州文化的历史背景和艺术形式的形成。
汪瑞华专家讲座海报
汪瑞华专家讲座现场
刘唯芳老师讲座海报
走读徽州文化,赋能传统村落
本次调研主题为“走读徽州文化,赋能传统村落”。湖美师生对徽派“三雕”进行了考察,记录了古建构件上的吉祥纹样,并体验了徽墨制作、徽州剪纸等传统技艺。
带队教师王灵毅教授表示,徽派建筑和村落布局的智慧是乡村振兴的宝贵资源。团队关注古村“水口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的共通性,为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提供传统智慧支撑。
以屏山队为例,湖美师生为屏山村发展定制解决方案,提出“文化IP转化”与“文旅融合升级”,通过文创设计和数字赋能提升游客体验。
展览赋能:在地实践书写文化新章
4月17日,“徽风楚韵绘新章”调研成果展在黟县屏山村舒氏祠堂开幕。展览呈现了34个班级师生在徽州古村落的艺术实践成果。
“徽风楚韵绘新章”在地展现场
展览以“在地性”为核心理念,将舒氏祠堂转化为艺术展场,师生将艺术实践成果融入古建空间,传统与现代艺术形成对话。
开幕式上,艺术教育学院副院长周灏强调展览是教学改革的实践延伸。教师代表段岩教授分享教学心得,设计基础部主任代磊详解教学模式如何激发创新思维。学生代表朱宇萱等分享调研感悟,当地堂主评价展览为古村注入年轻活力。
展出现场,传统与现代的创造性转化引发热议。部分作品将在五月在武汉校本部专题展出,推动“艺术赋能乡村振兴”落地生根。
创新教学,师生共研
为期12天的课外调研活动令大家印象深刻,收获满满。艺术教育学院院长、学生代表和设计基础部主任分享了调研心得。
艺术教育学院院长王灵毅:
同学们带着艺术初心和设计使命来到徽州,这是一次“行走大地”的鲜活实践。实践有三个目的:一是“关注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灵感;二是“目标导向”,通过实地调查验证跨学科课程目标;三是“行走即课堂”,拓宽人才培养的时空维度,突破传统教学边界,实现生态化的人才培养。
学生代表张智涵:
在安徽屏山、西递、宏村的两周调研里,我触摸到了传统建筑与生活美学的肌理。我开始意识到,设计不是孤立的造型游戏,而是文化与功能的共生。这段沉浸式的调研经历,打开了我对传统建筑的立体认知,让我明白,真正的设计灵感,永远生长在土地与人的对话里。
设计基础部主任代磊:
本次调研课通过“文献收集—在地调研—文创衍生”的三维教学模式,带领学生深入古村落和自然人文景观,解构徽派建筑的空间与生态智慧。课程强调具身体验与在地感知,引导学生通过文创设计,将传统礼制隐喻转化为创新产品。
安徽调研让我们收获丰富。同学们深入探访文物、古迹、建筑,感受传统历史文化的传承精神。通过多种方式,我们收集了大量珍贵视觉资料。希望调研让同学们明白,历史文化需用心感受和传承。未来,将用所学知识为文化传承贡献力量。
此次调研是湖北美术学院“课程思政+实践教学”的重要探索,既让学生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艺术创新力量。部分优秀设计方案将与当地政府对接,推动成果落地,实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编辑:叶淑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