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新用户
注册新用户
修改密码
古徽州三雕:木雕、砖雕、石雕,其木雕之精者,莫过于版画。徽派版画,起于唐宋,盛于明中叶,以一刀一墨之技,拓万象乾坤之意,其间所蕴,既有匠人传承百年的技艺哲学,更有“行稳致远、守正出新”的精神底色。如今,这门古老技艺的美学智慧与意志光辉,依旧在新时代青年干部的担当实践中熠熠生辉。青年干部当以版画为镜、为训、为标,握好手中之刀,沉心基层沃野,于时代的梨木版上,刻下忠诚干净担当的青春纹理。
一、学其“入木三分”之工,涵养坚如刀锋的精神定力
徽派版画之刀,非浮光掠影之浅雕,而是寸寸深入之深刻。梨木坚硬,刀过留痕,唯其韧性十足,方能承受反复雕镂;匠人执刀,气定神凝,既要控力得当,又需心手相依。正如基层之地,看似平凡,实则千头万绪,最能检验一名青年干部的初心与耐力。
初入基层,往往面对问题交织、事务繁杂的现实考验。有人浅尝辄止、望而却步,最终成了“划痕干部”;而真正沉得下心、蹲得下身、吃得下苦的人,才能在群众之中雕刻出属于自己的“形神兼备”。“入木三分”,不仅是手艺上的精度要求,更是精神上的深度淬炼。要在最平凡的工作中找到价值,在最琐碎的事务中找到使命,在最基层的群众中找到归属。
基层是“原木未雕”,青年干部必须自觉接受基层这块“生木”的打磨,主动靠前服务、深入一线锤炼,把每一项小事当作雕版的每一刀,把每一次磨砺都转化为能力的沉淀、作风的淬火与意志的淬炼。
二、悟其“先刻后印”之理,把稳循序渐进的工作节奏
徽派版画讲究“先刻后印”,先要在木版上反向刻字、预判图形,后方能以墨拓纸、还原真迹。倘若未刻成型便急于拓印,所出之画必定残缺走样。这一点,与基层工作中的“谋定而后动”如出一辙。
基层不是实验室,群众不是样本。政策落地、项目推进、治理创新,每一步都牵一发而动全身,唯有谋深谋实、稳中求进,才能行稳致远。青年干部要练就“先刻”的基本功:调研为先、倾听为重、分析为本,善于捕捉问题本质、厘清症结根源、精准因地施策。同时也要懂得“后印”的技巧:恰到好处地落墨、适时适度地推动,方能拓印出群众满意的“成品图”。须知,“看似一纸之印,实则百刀之功”。基层治理是一门系统工程,不容心浮气躁、急于求成。越是追求实效,越要尊重规律;越想干出成绩,越需静心雕版。
三、承其“守中有变”之道,涵养守正创新的能力气魄
徽派版画之妙,在于守古法而不泥古。其传承六百余年,既固守“刀笔木墨”的匠道精神,又敢于突破材质、色彩、构图之囿,逐渐演化出从黑白到套色,从宗教题材到民俗生活,从手工刻拓到现代数字化复刻的多样形态。这种“守中有变”的创造力,正是今天青年干部最该学习的精神气质。
守正,是方向;创新,是路径。在基层工作中,守正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尊重发展规律、坚守为民初心;创新则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探索更加灵活有效的方式方法。青年干部既要坚定理想信念,不为浮躁诱惑所动摇,也要敢于跳出传统思维,不为路径依赖所裹挟。
在美丽农村建设中,我们可以以徽派建筑的保护利用为切口,引入数字化手段讲述乡村记忆;推动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时,不能只盯“大拆大建”,更要善做“加法”与“美学”的文章。比如,在村口荒地修一方口袋广场,在古树下留一处说事亭,在老祠堂边打造村史微展馆……这些“微空间”的雕琢,如同在整幅基层“版画”中精修点睛,虽小而精、虽简而活,既承载了文化记忆,又激活了邻里情感。干部要学会在“寸尺之间”下绣花功夫,把乡村治理做出细节之美、尺度之感,让基层这幅图景更有温度,更有风骨。。这些,皆是新时代“版画之变”的生动注脚。
四、取其“众工合力”之势,践行协同共治的治理理念
徽派版画从来不是独角戏。绘图者、刻版者、拓印者、装裱者……各司其职、密切协作,方能成就一幅佳作。这启示我们,基层治理绝非单兵突进之战,而是一场多元共建之合奏。
青年干部必须摆脱“独角英雄”的幻觉,善于在群众中汲取力量,在多元主体之间协调资源,在群策群力中形成合力。要像徽匠一样,既各有所长、又协同有度——村干部是第一接触点,乡贤是桥梁纽带,村民是治理主体,党员是示范力量,只有把每一把“刻刀”都用到位,基层这块“公共版面”才会图景完整、生动鲜活。更应跳出“纸上作画”的局限,勇于拥抱“数字版画”的时代之变:借助数字乡村、智慧治理的理念,将群众声音转化为治理数据,让数据回馈变成服务指引,使基层工作由“经验驱动”向“数据赋能”蝶变升级。
徽派版画,既是匠人技艺的凝固表达,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象征。它的“刻”是一种匠心,它的“印”是一种信仰,它的“传”是一种担当。今日青年干部,手握时代之刀,肩扛人民之责,生逢其时,更当不负其任。愿你我皆能以版画精神为引,以初心为刃、以人民为版、以实干为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画卷中,刻出一幅幅厚重磅礴、温暖动人的基层答卷。
编辑:叶淑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