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新用户
注册新用户
修改密码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之美誉,数千年来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历程,不仅折射出古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轨迹,也勾勒出中华民族延绵不断的生活画卷。
2月6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的“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在国博展出。展出文物近130件(套),类型涵盖玉石器、骨器、陶俑、服装、金银配饰和书画作品等,不仅生动描绘中国古代服饰审美取向和穿着场景,而且系统展示中国古代服饰的衍变历程,深入阐释了服饰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内涵。下面撷取部分重点文物请您赏鉴。
彩陶靴
彩陶靴 新石器时代辛店文化,高11.4厘米,口径6.8厘米,底长14.3厘米,靴面厚5厘米,青海省博物馆藏。此件辛店文化彩陶靴材质为夹砂红陶,口微侈,靴内空,靴筒为圆形,靴帮与靴底衔接处向内凹曲,靴底前尖后方。通体施紫红色陶衣并以黑彩绘制几何形图案彩绘纹饰以双线条纹。靴筒绘有对称双线回纹,靴帮饰双线带纹和三角纹。陶靴虽然是一种容器,但是它的造型应是当时古代先民所穿靴的直接反映。此靴的历史性成就在于它已完全脱离了用整块兽皮裹在脚上的原始鞋的状态。这件彩陶靴在我国属首次发现。
六棱金带钩
六棱金带钩 春秋,长5.8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此带钩为金质,通身无饰,呈琵琶形。带钩的主要用途为系连革带,使革带系牢于衣袍上,带钩还可用于佩挂随身的小物件,如印章、铜镜等。
组玉佩
组玉佩 战国,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组玉佩为挂在腰间巿以上的饰物,虽然也基本出土于墓葬,但与覆面上的玉饰件性质完全不同,组玉佩大多数应是墓主人生前佩戴之物。《礼记·玉藻》有记:“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组玉佩是贵族身份在服饰上的体现之一,身份越高,组玉佩越长越复杂;身份较低者,配饰就简单而短小。这与当时贵族标榜的步态也有关系,身份越高,迈步越小,走得越慢,越显得气派出众,风度俨然。
武士俑
武士俑 西汉,高48.5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杨家湾西汉彩绘兵马俑中的武士俑一般着三重衣,即内衣、中衣和外衣。外衣多为短深衣,交领,领口较低露出里衣,指挥俑、中级武官俑和一般士卒衣着各有不同。此两俑应为一般士卒,作右手上举执戟,左手下垂握盾姿势。两俑头戴褐色冠,内着白色高厚领短襦,中衣为白色短襦,外衣为无领曲裾黑色战袍,皆窄袖,无甲衣,下着裤。外衣战袍形为上衣下裳连在一起,衣襟曲线而下形成曲裾。曲裾袍服多通身紧扎,男衣腰系革带,下摆呈喇叭状,行不露足,但武士为战斗需要,则多穿短衣,此源于汉高祖刘邦谋臣叔孙通所变。
蟠龙双龟纹鎏金铜带头
蟠龙双龟纹鎏金铜带头 西汉,长8.7厘米,宽4.3厘米,厚0.3厘米,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藏。此带头作横长方形,表面鎏金,牌心浮雕蟠龙双龟缠绕纹,龙昂首,躯体卷屈成两圈相连的“∞”字形,两圈内各有一龟,位置倒向,均引颈回首。背面平素,中间竖立两个长条形的环钮。带头出于内棺中部左右各一块。在横长方形的铜片上铸出透雕或浮雕的动物纹,是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最具特色的服饰之一。在中国长城内外燕山一带及蒙古和西伯利亚发现的带头多以羊纹为主。器物上以龟为饰,则是商周中原文化所独有。秦汉时期,中原地区龟的形象更多。可见,南越文王墓出土的蟠龙双龟纹样具有强烈的汉化特征。
有孔金带头(附穿针)
有孔金带头(附穿针) 西汉,每块带板长13.3厘米、宽6厘米,扣舌长3.3厘米,徐州博物馆藏。该组带头为金扣嵌贝腰带的组件,由两块长方形金带板和一枚金穿针组成,但带体已朽坏不存。带板正面纹饰采用浅浮雕,主体为猛兽咬斗场面,主体纹饰的周边为勾喙鸟首纹。四边凸起边框,中部有两个横向双环钮,每块带板的内下角有一略近三角形的小孔,以便穿针穿入。这副金带头从造型、工艺等方面看,是目前所见汉代最华美、系结方式最先进的带头,虽然以草原猛兽搏斗纹为题材,但从铸造工艺、系结方式看,应为中原内地制品。
彩绘木雕女舞俑
彩绘木雕女舞俑 汉,高15.8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木俑以白粉作底,墨绘头发、眼眉和衣服轮廓,头部高高束起发髻,上身着深色长袖上衣,下身穿浅色裙,双臂屈伸表现出舞蹈姿势。雕刻刀工简练,仅表现出舞者的大致轮廓,却能显示出舞蹈的翩翩动态,其头上的发髻呈现出汉代特色。
戴鹖冠三彩俑
戴鹖冠三彩俑 唐,高96.5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此武官立于束腰台座上,眉头紧锁,眼神凌厉。头戴鹖冠,身着交领宽袖袍,外罩裲裆铠;双手交握于胸前,袍领与裲裆铠前片施白色釉,袍底白色,裙缘为白色百褶边。古代武官佩戴鹖冠,象征无往不胜。北魏武士鹖冠上的鹖鸟栖息于冠顶,唐代鹖冠则把冠耳变作两只鸟翅型,鹖鸟作展翅俯冲的姿势,造型高大,冠后还有包叶,颇为生动,造型似雀。
中兴四将图
中兴四将图 宋,纵27厘米,画心91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中兴四将”指宋室南渡过程中的四位战功卓绝的将领,具体人物尚有出入,据现有榜题所示,四将依次为刘鄜王光世、韩蕲王世忠、张循王俊、岳鄂王飞。画中四将着圆领袍服,或戴巾子、或戴幞头、或戴平帻、或戴军中便帽,脚着靴,皆为文官装束。四将各有一武官侍从,身着便装,便装外加彩绣捍腰,此装束多见于契丹、女真胡骑,于中原武将常服中较少见,应为当时南宋忠义军装束。
陇西恭献王李贞像
陇西恭献王李贞像 明,画心纵197厘米,横155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李贞为朱元璋姐姐曹国长公主之夫,陇西恭献王一世。图中李贞着右衽交领宽袖冕服。手持笏板拱手于胸前,头戴九旒冕,腰前为蔽膝,腰系大带,外佩玉带,身后有大绶,图中可见玉佩垂于腿边,足穿云头赤舄。
孝亲曹国长公主像
孝亲曹国长公主像 清,横102.8厘米,纵185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朱佛女,明太祖朱元璋二姐,为明朝开国将领一世陇西恭献王李贞原配。由于朱佛女在大明立国之前就已经去世,后被追封为曹国长公主,此像应是后代根据她长公主的身份追摹的。画中朱佛女头戴翟冠,身着红色大衫,深青色霞帔,下坠金帔坠。
金丝䯼髻
金丝䯼髻 明,高9厘米,直径11厘米,重64克,无锡博物院藏。䯼髻是明代女子戴在发髻上的发罩。此件䯼髻由细金丝编结而成,两侧做成长条状镂空钱纹装饰,顶部向后收分,略成弧形。前后左右编结时均留有小孔,用以插簪饰。此种形制的䯼髻是明朝常见的样式。
康熙御用石青实地纱片金边单朝衣
康熙御用石青实地纱片金边单朝衣 清,身长145厘米,清宫旧藏,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此朝袍圆领,大襟右衽,马蹄袖,附披领,裾左开,缀铜鎏金扣四枚。石青纱地,其上采用圆金线及各色丝线以妆花技法织就金龙、四合如意云、海水江崖等纹样,缘饰蓝色团龙杂宝织金缎及平金边各一。领口系黄签一,墨书“石青实地纱片金边单朝衣”,为康熙皇帝御用朝袍。
《皇朝礼器图》
《皇朝礼器图》 清,中国国家博物馆藏。乾隆十三年,乾隆皇帝命允禄、蒋溥等初纂《皇朝礼器图》。它既是一部描绘清代礼器的图谱,也是一部记载清代典章制度类器物的政书。《皇朝礼器图》有多个版本,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藏为乾隆年间内府彩绘本,共十八卷,分祭器、仪器、冠服、乐器、卤簿、武备六个部分。
编辑:张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