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新用户
注册新用户
修改密码
内容提要:“十四五”时期,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对标中央“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落实“两个前列、一个快于”目标要求,深入实施绿色发展、创新驱动、人才强县、数字牵引、产业支撑、城乡融合六大战略,奋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在加快建设现代化新歙县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一)发挥生态文化特色优势,奋力在绿色发展上走在前列;(二)引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奋力在创新发展上取得突破;(三)适应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奋力在融合发展上获取动能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两个一百年”进入历史交汇点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全会高屋建瓴、高瞻远瞩,全面总结发展经验,准确体察我国国情,深刻把握发展大势,作出了新的判断、擘画了新的蓝图、开启了新的征程,为全县上下站位新发展阶段、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全会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学懂弄通做实全会精神,做到学在深处、谋在新处、干在实处。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全县上下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推动全会精神在歙县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要抓紧谋划2021年重点项目、重点工作,为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奠定坚实基础。
“十四五”时期,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对标中央“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落实“两个前列、一个快于”目标要求,深入实施绿色发展、创新驱动、人才强县、数字牵引、产业支撑、城乡融合六大战略,奋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在加快建设现代化新歙县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一)发挥生态文化特色优势,奋力在绿色发展上走在前列。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妥善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相统一,进一步彰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特色优势,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紧紧围绕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建设,持续深化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改革,加强工业点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城乡污水治理,推进园区、城区、老旧小区雨污管网延伸改造和沿江村级污水处理站改造提升,确保一江清水出新安。推进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积极开展上下游资金、产业、人才等多种补偿。实施新安江综合保护工程,高标准建设十大湿地、百里绿带、千顷茶园、万亩果林,加快新安江沿江绿色发展。紧紧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持续抓好工业VOCs等问题治理,推进城西园区热电联产等项目,谋划实施城西园区小微企业挥发性有机废气综合治理提标改造等项目。推深做实河长制、林长制,扎实推进新安江百里画廊林长制改革示范先行区建设,持续抓好松材线虫病防治等工作。推进鸿瑞建筑材料产业园建设,巩固拓展非煤矿山、砂石综合整治成果。推进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积极开展上下游资金、产业、人才等多种补偿。紧紧围绕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完善徽州古城景区经营体制机制,建设徽州文化公园,建成并开放徽州历史博物馆,进一步彰显徽州古城的历史文化价值。注重历史文化遗产的严格保护和活化利用,推动非遗传承创新,接续实施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扎实开展国家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试点。
(二)引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奋力在创新发展上取得突破。坚持把创新作为推进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源,创新理念,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在激发创新活力上发力突破。加快企业灾后设备更新、技改提升、数字化改造步伐,推动汽车零部件及装备制造、新材料、面料纺织等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做强做优精细化工产业,做大做强市级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在打造创新平台上发力突破。围绕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启动开发区产业新城、布射河科创走廊建设,实施开发区主导产业优化提升工程,力争到“十四五”末开发区工业总产值实现翻番。扎实推进上海航天(黄山)创新研究院、智能制造产业园、无锡物联网(黄山)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带动航天数字化应用、智能制造等产业引进和培育,提高创新资源和新兴产业集聚能力,推动创新成果转换。在引育创新人才上发力突破。坚持以创新实际需求和问题为导向,积极探索实践“揭榜挂帅”“竞争赛马”等项目引才制度机制,激励在新技术、新产品等方面取得突破。积极探索“柔性”引才机制,深入实施“新徽商回归”工程,引进一批高层次专家人才和团队。实施农业产业领军人才培养行动计划,支持引导青年、乡贤等返乡入乡创业,加快发展直供直销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农产品线上线下营销推广,带动农民增收。
(三)适应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奋力在融合发展上获取动能。坚持以思想解放为先导、以产业协作为重点、以融杭接沪为突破口,适应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在长三角区域构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中获取强大动能。着眼于扩大有效投入,加强“两新一重”重点项目建设,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5G、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全国数字乡村试点县工作,完善乡村快递物流服务网络和冷链物流体系,推进农村电商提质增效。着眼于延伸产业链条,深度参与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补链强链扩链行动,实施黄杭绿色产业带建设工程,坚持产业招商,积极探索园区共建、市场主体招商、基金招商等新模式,围绕汽车电子等主导产业补链扩链,围绕生命健康等产业积极开展新产业、新业态的招商。持续做大做强做优徽投集团,加强与黄山旅游集团合作,实施新安江百里大画廊建设工程,高标准推进深渡特色小镇、皖浙1号生态旅游路等重点项目建设,协同打造黄杭国际黄金旅游线。着眼于优化发展环境,协同推进更深层次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商事制度、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等改革,抓好“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深化机关效能建设,营造“四最”营商环境。持续深化长三角城市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探索推出“畅游长三角”“惠民一卡通”等产品,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方面尽早实现“同城待遇”。
编辑:张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