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x

注册新用户

发送验证码
立即注册
X

修改密码

发送验证码
修改密码

失去的“青春”

2019年12月04日 09:16:34 来源:黄山日报 作者: 黄 涌

  海子逝世之前,身旁带有几本书:梭罗的《瓦尔登湖》、海雅达尔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说选》等。

  我读大学的时候,迷恋过海子,围绕海子几乎读了他热爱的所有的书,《康拉德小说选》自然是必读的。只是那时,阅读并没有现在方便,逛遍学校的图书馆,我也没有找到康拉德的任何书。直到后来,一次偶然机会,我在书店里买到了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青春》。

  那一阵子,我的枕畔,常堆有各种外国作家的书,如《瓦尔登湖》《金蔷薇》等。但是,小说却没怎么读,原因是读小说太耗费时间与精力了,《青春》算是其中的小小例外。

  那时候读书,跟现在倒挺相似——漫无目的,无拘无束,不带有任何功利性。碰上喜欢的书就多花点时间,不喜欢的,就粗略翻过。现在想来,那时读书,多浮光掠影,并不起到增长学识的作用。康拉德的小说,自然是没有读懂。而海上发生的故事,也很不对我的胃口。唯一的印象,是他关于“青春”的那段格言:

  “我们的船依旧在进水。然而我们早已厌倦了恐惧。黑夜中,大海上,我们一边唱歌,一边往外舀水。每个人都兴高采烈,没有人知道黎明到来时我们将会如何。我们只知道,这样的黑夜,这样的大海,这样的我们,这就是青春!”

  海子喜欢康拉德,大约是因为康拉德的小说写到了梦想与远方。大海、远航、英雄梦……与诗歌,与那一代的人青春都紧密相连着。

  而我读大学的时候,“诗青春”却早已散佚。我们躲在深山里读的多是实用型工具书,做着犬儒式的美梦,而朝向远方的梦想,是与我们无关的。

  再后来,便是小说的遗失。

  顺走书的是我同宿舍的一位同学,皮肤黝黑,戴着一副黑色的深边眼镜,穿着时尚,能言善道。有过一段时间,他与我交好,同我畅聊文学,似乎挺能懂小说。临走时,往往会借走我的一些书,《青春》便在其中。只是,没料到,我再也没有等到他归还书的时候。之后,便听说他因盗窃而被学校开除。他借我的书,自然也就没有了。

  我的《青春》就这样跟随着另一个人的“青春”消失了。

  再后来,我在旧书摊上买回了一本康拉德的《黑暗的心》。那本旧得不能再旧的书,总使我想起失去的那本《青春》。想起了它的遗失,又想起那位顺走我书的同学。那时的他,青春正当时,有过梦想与远方,爱文学,也爱生活。只是一时的失足,便再也没找回自己的“青春”。后来的日子,还有同学常常会提起他,直到多年以后的班级聚会。

  看豆瓣的《青春》评论,有人以《误读》为题,写下了如许的话:

  “每个人,白日里有他的路,

  每个人,黑夜里有他的铺。

  ……

  谁不曾误读青春

  谁就未曾青春。”

  是啊,“谁不曾误读青春,谁就未曾青春。”不知我那同学是不是就是因为这样“误读青春”,而失去了无数的精彩?


编辑:文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