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x

注册新用户

发送验证码
立即注册
X

修改密码

发送验证码
修改密码

高山凤鸾

2019年11月26日 09:25:26 来源:黄山日报 作者:胡建斌

  提起原徽州地区京剧团著名演员华鸾的名字,那是“高山打鼓——名声在外”,五十多岁以上的人,大多知道。后来,华鸾在她的老师高玉倩(现代样板戏《红灯记》李奶奶的扮演者)和长春电影制片厂著名导演武豫梅(著名电影艺术家向梅的姐姐)的介绍下,1993年下半年,知天命年龄的她与北京京剧院黄文俊老师喜结伉俪,终于有了人生的归宿,从黄山市京徽剧团调往北京京剧院培训学校担任校长。

  记得我第一次知道华鸾的名字是在歙县,当时原徽州地区京剧团赴歙演出现代京剧《蝶恋花》,年少的我跟母亲到歙县工人俱乐部观看了演出,华鸾老师成功塑造了杨开慧的艺术形象,演出非常成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观众为了看华鸾主演的这出戏,通宵达旦排队买票,像这样的情况在今天也是不多见的。

  之后,随着我到原徽州地区京剧团学习工作,尤其是剧团分成京徽剧两个队演出以后,我和华鸾老师接触就更多了。在团期间,有这么几件事至今难忘。那会儿,我们出去演出,主要靠卖票,上座率直接关系到剧团集体和演员个人的效益。我们队有四十多名演职员,每到一地,海报上写上什么剧目,主演华鸾,观众马上就慕名而来,上座率就高。反之,如果华鸾老师因参加市人大会议等原因不能演出,那上座率就直线下降,立竿见影,所以文艺团体的领军人物至关重要。

  到了农村,更是这样。那时农村的条件也比较差,有的农民为了看华鸾老师演出,捧着刚从鸡窝里拿出的还有余温的土鸡蛋,到售票处换演出票;有的专门从大老远拿着瓜子、花生、山芋干等本地的土特产,来送给华鸾这位心目中的“明星”。

  记得有一次,我在演出全本京剧《龙凤呈祥》饰演周瑜时,华老师还专门在幕后给我递上一杯热茶,给我润润嗓子,鼓劲加油。一位著名京剧艺术家对年轻人的关心和培养都体现在这些细节上,现在想来仍感温暖。华鸾老师对自己的业务要求非常严格,每天都要练功、吊嗓子、听录音。从华老师身上我们学到许多:对艺术事业的执着追求,对艺术高峰的不断攀登,德艺双馨,勤学苦练,永不停歇。在此期间,我也担纲与华鸾老师合作演出过京剧大戏《铁弓缘》《龙凤呈祥》《孙悟空大闹盘丝洞》《莲花庵》及小戏《赶女婿》等剧目。另一件事也让我记忆深刻。那年大兴安岭火灾,损失惨重。作为市文联副主席,剧团副团长,共产党员,华鸾立即号召我们京剧队全体演职员在军分区俱乐部开展赈灾义演活动。大家齐心协力,以实际行动支援灾区,连续义演六场,善款全部捐给灾区人民。1993年10月,笔者在担任市文化局团委书记期间,举办了一场“希望工程”大型义演活动,已办好调动手续准备赴京的华鸾老师听说此消息,专门义务参加了这台晚会,以实际行动支持“希望工程”。这场演出是华鸾从黄山调到北京前,在黄山市的最后一场演出。那时,作为组织者的我不知道又喜又忧,酸甜苦辣啥滋味都有……

  临行前,华鸾怀着感恩之心,在妹妹华小元的家中请了一些亲朋好友,感谢大家三十多年来对她的关心和帮助。之后,华鸾的老友伯谦老师饱含深情在《黄山日报》发表了一篇《华鸾,泪洒黄山》的文章,字里行间颇有些惺惺相惜之感。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全国著名戏剧家马少波来徽州讲学时,曾经为华鸾用书法写下了“高山凤鸾”四个遒劲的大字。我想,华鸾这位祖籍天津的演员,十五岁,随母支援徽州,曾经扎根徽州山区三十多年,成功扮演了红娘、杨开慧、李铁梅、陈秀英等一个又一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至今让徽州的观众记忆犹新。之后,高山里飞出了只金凤凰,她到了北京后,仍然情系黄山,始终留恋着徽州的一草一木,因为这片土地有她的亲人和朋友,有喜爱她的观众,有她跑遍徽州山山水水的深深足迹,因为她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徽州,奉献给了京剧艺术。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华鸾总是对来自徽州的同行们这样深情地说。


编辑:文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