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新用户
注册新用户
修改密码
在“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时代,谁身上没有二三个补丁?衣服破了,自己缝缝,但总是奈何不了那鞋子上的一个小小的洞。
大街小巷真是有趣。有专门卖水果的一条街,有专门卖书的一条巷,但没有一条补鞋的小道。找了半天,喏!就在那儿,在那大大的中药店旁,靠着乌黑黑的,脱了墙皮的墙角,是二三个补鞋匠,他们坐着的那种小小的油腻腻的木椅,一动就会咯吱咯吱地响。补鞋匠有男有女,似乎男的比较多吧,有时也分不清了呢,都戴着那特制的帽子,都穿着黑色的皮围裙。那是原来就黑呢,还是被日晒黑,风尘吹黑的呢?
他们的手也是黑黑的纹路,很清楚那是多年补鞋留下的印迹。补鞋匠平时并不是很忙,大多时候是没有人来光顾的。他们互相也不讲话,也不看看街上来往的花哨男女,也不望着对面一排漂亮的服装店。只是一个人,摆弄摆弄自己的小工具。那里修修,这里理理,他们似是连这些事情也都做不完呢!
有客人来时,他们也不抢,不像水果小贩大声吆喝。只用那半张着的眼看着客人走过。若只是从他们面前走过,那也就算了,他们就再开始埋头理自己的东西,若是客人停下了自己的脚步,他们便会放下原本放在膝盖上的小小工具盒,开始搭话。那也能叫工具盒么?只是个破破烂烂的小盒子罢了,里面凌乱地装了一些小小的零件。有皮,有钻洞用的锥子,还有……
当有客人在递过需要修补的鞋时,他们的双手在围裙上正反摩挲几下,再用双手接过顾客手里的鞋。接过后,他们就把鞋正反观察一下,查问题所在:“多少钱?”“两块。”谈好价钱后,他们很快就开始工作了。右手的食指在工具盒里翻腾几下,找出一根很尖很长的针。有时是挑断线,有时是插入鞋底,有时敲敲打打。针头在鞋和工具盒之间来回转动着,指尖也是夹着不同的工具。没有一句话,只能看头发来回摆动,听木椅吱吱直响,很快就可以弄完的。修完鞋,他们会把鞋子正放在自己面前的小台面上,左右仔细端详一番,好像是大雕刻家在满意地观赏自己完成的作品呢。此时,嘴角有些微微的颤抖。自己确定完成后,就把鞋双手递给它的主人,又回头收拾起自己的工具盒来。
偶尔,会在老街的拐弯处或是在菜市场的不显的角落,或无意间在现代化都市的一条小道上,竟然见到一二个补鞋匠不动声色地坐在那边,低着头。我会忍不住停下了脚步,认真地看看他们:其他的一切都没有变:咯吱咯吱的木椅,似有虫洞的小木台面,破破烂烂的工具盒,还有那一身乌黑的皮围裙,变了的是他们的背景:高楼或是大厦,或崭新的路。
应该说,现代修鞋匠之所以还存在,并不完全是人们处于节省的原因。一般而言,修鞋匠还出售皮质的鞋垫,还给人擦鞋油,甚至还修理雨伞、拉链等等,具有较为广阔的生存空间,也证明了老话:艺多不压身……
编辑:文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