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x

注册新用户

发送验证码
立即注册
X

修改密码

发送验证码
修改密码

读懂徽州

2019年09月25日 09:27:43 来源:黄山日报 作者:方静

  有如青花、旗袍是中国“脸书”,粉墙黛瓦马头墙成了徽州不二的标志符号。黑白色块的比对、流畅线条的勾勒,多少有些让人心潮起伏,甚至审美窒息,但徽州的美远非如此,它被喻为“大好山水”,被喻为“文化富矿”。踩塌一径石板,会搅动几个朝代,推开一扇柴门,会惊扰数代祖宗。

  历史愈久,徽味愈浓,思念也愈为绵长。多少人放不下徽州,那是徽州背负着太多往日的盛衰!徽州在与不在,徽商创业的悲壮过程都会云散,无数荣光的牌坊都会一片荒凉,或许,摇摇欲坠的孤院残墙还留下一丝记忆,在明清时空中穿越。

  其实,徽州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枯荣,不是只有通转楼、天井屋以及长满青苔的幽暗村落。这里曾是三千年前蛮越人稻作文化的乐土,它孕育的是“鸟耕文明”,还有域外人听不懂的“山言鸟语”,看不懂的“鬼舞傩戏”……

  徽州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单纯。晋唐国乱,两宋被外族欺凌,中国政治文化重心被迫南移,有一群北方衣冠士族流落到徽州,为蛮野的土地注入了中原汉文化灵魂!徽州土著山越人在无望痛苦中接受“文化融合”。其实,后来的历史证明,那才是千年等一回的历史机遇!

  徽州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幸运,无奈、耕读、饥饿、走商占据着一生。因为聚族而居,千年谱系不乱,百年宗祠不朽,子孙再远不散。但一夜之间,逍遥耕读已无法改变挨饿贫困的厄运。于是,更多的徽人在诅咒着“前世不修”中前行,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寄命于商”运动。徽州人背着行囊,踏遍大江南北,“钻定洞庭遍地徽”,一场与生存抗争、命运搏斗正沿着新安江水向南向北展开。天下走商,从宋元一直走到明清,从杭州扬州走到广东南洋。他们用坊街、码头、店铺、饭馆和朱子理学组成了商帮,盖起了“徽商帝国大厦”,用数十代人牺牲,完成了“无徽不成镇”的绝唱!

  徽州人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轻松,流落、刻苦、奋斗,是家人宗族交给的必须完成的使命。他们更懂得“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文化可以改造提升。“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于是,有了书院林立,精舍蜂起,惜字如金,有了科举的爆棚,一跃为“东南邹鲁”!

  读懂徽州,可以看粉墙黛瓦,还要看水口、水街以及林林总总的大小祠堂。这些“徽州制造”,藏匿着徽族的人生密码,表达着徽人的梦想与奢望。高墙锁院,把老少妻儿搁在孤独的天井院落,那并不是他们初衷。你看,高檐下那扇永远打不开的“叶窗”,那是文化乡愁的符号,一遍遍诉说着“叶落归根”!

  徽州人具有高智慧和非凡情商,能够在儒与贾中运筹帷幄,在俗与雅间游刃有余。能够将程朱理学世俗化,将宗族祭祀节庆化,将乡土菜肴艺术化,将人居建筑人性化。徽州人的独到,在于将文化变成资产,将底蕴演成风气,将金银变为善举。他们对于人生的淡定,对于生活的理解,对于成功的分享,已到了“放空”的极限。

  一方水土,造一方英雄!徽州的神奇,在于徽州人的“永不放弃,不停思考”。这是徽州人最根本的生存智慧,也是徽州人获得成功的秘密武器。


编辑:文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