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x

注册新用户

发送验证码
立即注册
X

修改密码

发送验证码
修改密码

徽风悠久 师学和畅

2019年09月16日 08:32:23 来源:黄山日报 作者:汪东睿

  父亲说,我出身于教育世家,父母双方的几代人中,从事过教育的甚多,大约有十一人。家族中人,对教育的感情以及执念,好像是骨子里与生俱来的情愫。

  从父族说起,我父亲的外公,解放前曾在芜湖一个火车站当站长,后来辗转回到家乡,在乡村的小学教国文、数学。解放后,许村中学创办后,他在那所乡村中学教过俄语,后来教英语,口音很是纯正,也一直订阅英语类杂志,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师。

  太外公的儿子,也就是我的舅公,没有读过一天的小学、初中,一直在家里自学,15岁那年,参加休宁中学的同等学历测试,被录取为休中的高中生,三年后升学到上海交大,毕业后在重庆大学任教,教授船舶机械动力,后受到冲击,回乡劳动。改革开放后获得平反,不愿意回到大学,而是滞留在家乡歙县,教高中物理,为家乡的孩子做一些简单的启蒙,他笑言,已然快乐矣。

  我的叔公和姑奶奶,在贫困的生活中双双考取了徽州师范学校,毕业后一个在歙县小城,一个在岩寺,勤奋工作了四十年,是称职的校长和勤勉的老师,如今已退休在家,说起自己的教育往事,眼神中的星火光芒依然灼灼。

  我的父亲,他说自己并不想当老师的,当年高考超出重点本科很多分,想报考北航,哈哈,体检一查,色弱,于是录取到安徽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后成为高中教师,从教三十二年来,育人无数,桃李芬芳,仍继续在杏坛跋涉,弦歌不歇。

  我的母族,当过老师或从事过教育的也不少。

  太外公,祖籍江苏盐城,后迁至上海。金陵大学政法专业毕业,留学日本,1937年抗战开始后投笔从戎,1943年后就职于雄村的“中美合作所”(系当时专门培养抗日战争特种技术人才),任政训组组长,军衔上校,是一名教官。

  我的外公,毕业于芜湖医专,是一名外科医生,但是他曾三度担任过教师,早年在大谷运卫生院工作时,因新创办的大谷运中学缺少老师,于是他忐忑地走上讲台,为孩子们讲授初中生物和生理卫生课;后来在歙县第二人民医院,与深渡中学合作办学,创办了医士班,他教外科学,以及手术临床实践,他的学生们,如今工作在歙县很多个乡村医院或村卫生室;退休后,被浙江省淳安县的医院聘用,教带青年医生,发挥余热。

  我的舅舅,曾是一名共和国军人,1987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硕士毕业后成了一名军校的教官,虽然之后下海从事软创工作,但是,回望青春,军营岁月,教坛生涯,无怨无悔!

  我的母亲,非师范毕业,却成为一名历史教师,也是我的高中班主任。她无视了“易子而教”的古训,无视了旁人的风言风语,无视了自己的角色混乱,坚决而勇敢地把我放在了她自己的班级。于是,那三年,是我们母子同窗的生涯。她是个好母亲,更是一位优秀的师者,她用执着的科学精神,温润的理性主义来铸就我的素养,锲而不舍,孜孜不倦,不断鼓励我,做一个真诚、努力、快乐、达观的人,永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执著,在有限的时空里,给予生命最为尽情的绽放。每每想起,母子情、师生情,如斯美好!

  皖风徽韵,理学浸润;新安教育,源远流长。教育,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情怀,时光流转,到我们这一辈,表哥宗仁,表姐孝帅,先后毕业于师范大学,已经在同一所私立高中任教,开始感受教育的内涵,探索着新的教育理念,延续着家族的教育情缘。我,作为一名在读大学生,读的不是师范,但是也想成为一名教师,那么,我需要继续努力,内外兼修,资证兼备,然后,期盼着成为家庭师学和畅中的一员。


编辑:文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