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新用户
注册新用户
修改密码
黄山西麓,有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沉淀厚重的古村落郭村,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观音阁”就坐落其中。
古村落位于太黟古道,因盛产粮食,清康熙至乾隆年间称之为“彀(谷)城”,嘉庆年间改“弦歌里”。南宋宝祐年间,安抚使林椿年为躲避战乱迁居于此,明清鼎盛时期,有东南西北四条街,并设东西南北四个门,俨然城郭,因而改名“郭村”。清咸丰年间,古村毁于太平天国战乱。现村中仍保留有村庄南门、“观音阁”以及上百幢具有典型明清风格的古民居等历史建筑,整个村庄依水而建,依序排列在一条约500米长的轴线上。
从村外踏着溜光锃亮的青石板古道,突现眼前的是一幢上部拱形的徽派巷门,俗称南门,高约两丈,那飞檐翘角的门楼上,书以正楷的颜体“谷城”二字,美观端庄。进了南门,踱步于幽幽巷道,一条石砌河塝的小溪映现眼前,溪塝上满绿苔藓和石缝中生命力旺盛的百年古树,向你述说村庄的古老,而当你看着那清澈的溪水里鱼虾戏逐,河面上三五只鹅鸭在嘎嘎凫水,又令你耳目一新。小溪环绕着村庄中心的桥阁坦广场,郭村人给取了非常好听的名字——恒河。
沿着溪畔古道,越过桥阁坦广场,就来到了享有盛名的古建筑“观音阁”。 观音阁的东门上题有“弦歌里”三字,与太平县城仙源古城的西门“弦歌门”遥相呼应,也就是说郭村才是当时太平县真正的西部边陲。观音阁横跨于恒河之上,建于清嘉庆年间,楼阁建在一座高四米、长十余米、宽五米的石拱桥上,是古太平县唯一一栋建于跨河石桥上的楼阁,为典型的徽派建筑,两层砖木结构,造型别致,东面正中是一扇直径一米多的石砌圆窗,门楼由五六米宽的斗拱承挑屋檐、翘首腾空,其势欲飞。其下部的廊桥则为方便太黟古道过往行人商贾,遮阳避雨搭肩歇息。观音阁过去供奉有观音菩萨和神农氏药王菩萨等十余尊塑像,当地凡出嫁的新婚女子都要在农历正月初七以后,去参拜观音菩萨,企盼早生贵子,平日里村民们则常去参拜药王菩萨以祈求驱病消灾,四季平安。数百年来,香火兴盛不衰。
观音阁内,有三块高2.5米、宽1米的青石板功德碑,保存非常完好:里人邑学生林邦华撰文、落款于乾隆九年的榖(谷)城掏河碑记、落款于清顺治十七年林氏神(义)田碑记、落款于乾隆五十五年的榖(谷)城重疏河碑记,碑文记载了古代郭村山林防护、水利兴修和村庄治安管理的告示内容,字体端庄俊秀,读来朗朗上口,具有相当高的文物价值。
登斯楼,远眺,古村全貌一览无余,村落背倚茂林修竹,村中,巷道纵横,台塔亭阁,老屋古道,高高的马头墙层层叠叠,白墙黑瓦倒映;村外小桥流水行云,良田万顷,稻海金波,美景尽收眼底。
登斯楼,抛开了城市的喧嚣,画里乡村,让人穿越时空,寻找静谧悠远的历史遗韵,找到的是一幅轻墨渲染、静美流韵的美丽画卷。
编辑:文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