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新用户
注册新用户
修改密码
“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春风拂荡的原野,油菜花香弥漫开来,在沿河柳条将舒未舒的河堤上,放了学,甩掉书包,拽着一只自制的风筝一路狂奔,那是怎样的一种畅快,那是多么自在的童年。这幅画面常入我梦中来,只可惜那天真无邪的童年已离我渐行渐远了,每每想起,引发无限怅惘。
“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不只是荡漾在清代高鼎《村居》中,哪个农村少年没有那样的经历呢?我的童年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生活还不是富足的,看着大些的孩子放风筝那心真叫个痒痒,有时就傻乎乎地也要跟着风筝跑半天,似乎总也看不够呀!那风筝多神奇呀,就一根细线便能迎着风儿哧溜溜地往上蹿,能把人的魂勾走。稍大一些,我也想拥有一只属于自己的风筝,但买是绝无可能的,而且那时在乡下也没地方买去。
我的第一只风筝是在表哥的帮助下做成的。表哥大我二岁,在那个崇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年代,小孩的大脑都非常聪明,动手能力都特别强。在我的记忆中,表哥是会做陀螺,会制火柴枪的达人。当然制风筝也不在话下。制作风筝第一步是要削篾片做骨架,这个难不倒我们。那时邻居家请竹匠上门加工农具的特别多,到竹匠公公那弄到一些边角料是手到擒来的。弄来的竹片要用柴刀细细削成薄片,计划好尺寸,裁剪到适宜的长短,用细铁丝穿过,固定成型。紧接着是蒙纸,那时似乎用的都是粗糙的白纸,价钱也不贵,几分钱能买个一米见方。用糨糊把定型的风筝骨架两面都蒙上,只在风筝的竹片交接处系一条母亲缝鞋的麻绳,一只粗糙的风筝就制成了。讲究些的可以在风筝上描上蜜蜂、蝴蝶的模样,后曳一条长长的尾巴,那更有凌空飞天的气势。而我是从不讲究这些的,每次都是只会做白花花的一只秃头风筝,风筝的样式也单调,或长方形、或正方形,像块秃头秃脑的白瓷砖。而表哥则是花样翻新,会做老鹰、蜈蚣等别致精巧的构图。
风筝好看是其次,关键是能否灵动地趁风高飞,风筝飞得高那是叫人自豪感油然而生的,套用“心有多高,舞台就有多大”的俗语来说,“风筝飞多高,你在伙伴们心中的地位就有多高”。能拽一只半空入云的风筝,那是多么令人畅快、令人眼热的事啊!可我从来就不具备这样的好运气。确切来说,儿时能把那瓷砖方块样的风筝放上天空的时候都少之又少。我总是拉着细长的风筝线,憋足了劲,没头没脑地跑一阵,眼见着风筝就要腾空而起,便有一股妖风像拽着风筝轴似地乱转,那风筝就离地还没三尺就一头栽倒下来,摔了个筋断骨碎了。我的童年,便是在这样的记忆中走过来的。
其实放风筝是一种美好的事物,在文学作品中也常见。红楼梦里有宝玉放风筝的恼羞成怒,一脚踏了去的童真,有宝钗一连放七个大雁风筝的得意。清代戏剧《风筝误》中,由风筝题诗传送引发的情感纠葛,成为乡村舞台演出的经典曲目,也是古典十大悲喜剧之一。初中课本中鲁迅也有《风筝》一文,那是主观臆断带来兄弟情伤的懊悔。古今中外,以风筝为纽带引发的故事,太多太多,或缠绵悱恻或颠沛流离或花前月下或肝肠寸断,写不尽人生的沧桑。
我常投去羡慕的目光,我是没有那份艳福的。从上中专到工作,一直是忙忙碌碌的,似乎风筝也离我远去。直到结了婚,有孩子,风筝又飘进了我的世界。我岳母家离世纪广场近,儿子喜欢到广场玩。春风拂荡的时节,广场的天空中满是飞舞的风筝。时隔多年,如今的风筝早已今非昔比了,自制的风筝已然少见,多是遍地开花的小摊上,琳琅满目的风筝令人眼花缭乱,材质也多样,布的、塑料的全有,当然价格也是不菲的。
放风筝,那般轻盈,童真的感觉真好。我也想我的人生在这美好的新时代,能像风筝一样,趁着东风,飞得再高一些!
编辑:文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