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新用户
注册新用户
修改密码
很多山都有风景,所以人们去观赏。比如黄山,无数海内外游客慕名而来,一睹黄山绝妙风光。这是看山。
以前在农村工作期间还接触到一个词,叫摸山。一开始不知道词义,后来才知道,摸山就是山民到山里采集石耳、石鸡、草药、毒蛇之类有价值东西。进山后,吃干粮、住山洞,一般要呆上十天半个月甚至一个月,遇到什么,采什么。这一活动不好以一个动词来表达,用“摸山”来概括却比较形象。
这里说的是听山。前几年,黄山来了一个专家,专门研究声音的。在山上住了几天,下山后与工作人员交流说:黄山的声音太丰富、太美妙了,其他地方不可比拟。山下应当建一个声音博物馆,将不同的声音收集起来,供游人用听觉来感悟黄山、体验黄山。专家在山期间还听说有工作人员将很好的录音设备放在林间采集各种声音,非常高兴,觉得黄山建声音博物馆完全有可能。此后“听山”这个概念便深深印入我的脑中。
前不久,黄山大门门坊旁边建了一个宾馆,叫着“近林听山”。名字有点怪怪的,不知道有何典故。从字面上可以理解成:这里离树林很近,离山很近,大山发出的声音都可以听到。看来,还真有人关注黄山的声音。
黄山这个大自然的宝库里确实有很多不同的、动听的声音。我们经常听到的水声,有白云溪、汤泉溪“哗啦哗啦”倾泻声,有无数山涧涓流“淙淙”“叮咚”流水声,有下雨时九龙瀑、人字瀑大水奔腾直下的轰鸣声,有久旱时岩石罅隙中“啪塔啪塔”滴水声。黄山的动物尤其是鸟类的叫声经常给游客带来意外惊喜。特别是八音鸟悦耳动听、丰富多变的鸣声,能连发多个音节,如歌唱又如弹琴。还有灰喜鹊、相思鸟、蓝翡翠,春天到来时漫山遍野响彻着“啾啾”“咕咕”“唧唧喳喳”声,好像在演奏一支生灵共舞的交响曲。在黄山,除了雷声、雨声之外,我们还能听到很多地方听不到的气象气候声音。漫天大雪时,一朵一朵的雪花落在松枝上发出轻轻的“沙沙”声,人们踩着结了冰的雪会有“嚓嚓”声;冰凌融化时,冰柱掉落在岩石上响着“叮当”声,树枝反弹出现“咔嚓”声;不同量级、不同方向的风穿过峡谷、穿过松林间时,产生“呜呜”“哗哗”不同的呼啸声……
在黄山生活多年,我听到的声音中有两次记忆很深刻。
一个冬日,我们一行几人在寻找桃花峰上水帘洞,找到一处大石壁崖以为就是水帘洞,后来证明我们的判断错了,水帘洞还在三百米之外。就在即将离开大石壁崖时,听到上方不远处发出低沉的哀鸣声。大家一致判断,这是动物叫声,可能遭遇困境。有人说是猴子,有人说是鹿,有人说是四不像。本来准备寻声前往一探究竟,但不知从何处攀岩过去,其危险性不说,时间也已不早,再迟天黑之前就下不了山,只得让自己心肠一硬后离去。下山之后,这个声音一直萦绕在我的耳际。第二天下午,有专业人员前往查看后告知,那是一只黑麂,昨日腿部被夹住,不能动弹,已经死去。此事之后好长时间,黑麂的哀鸣声一直挥之不去。
前年下大雪,山间银装素裹,树枝、竹头被厚厚的积雪压垂了、压弯了。夜间,我被巨大的“砰”“啪”声惊醒,连续不断的声音好像什么东西在爆炸。仔细辨别,发现声音来自竹林,原来这是毛竹受压后最终折断发出的声音。
除了大自然的声音之外,黄山很多时候、很多地段都有人类活动的声音。
在山上,因为常常遇到大雾天,有时整天大雾弥漫,能见度很低,有时团雾时来时去、飘忽不定,大山里的人就发明了“喊山”。人们面对大雾笼罩山谷高声呼叫,“噢”“啊”——希望“喊”开大雾,看到大山真面目。喊过之后,碰巧云雾也会真的就“开”了。
黄山西海飞来石附近有个景点叫回音壁,游客对着回音壁高喊时,会有阵阵回音。其实,这主要是特殊地形造成的:回音壁壁立千仞,前面深谷万丈,声波传递过去之后必然会受阻回传。有人喜欢在登上天都峰、莲花峰绝顶后也高声呼喊,那可就不会有回音。
由此,我想到如果真的建一个声音博物馆,应当既收集大自然的声音,也收集人类活动的声音:登山者一步一步沉重的喘息,登顶者成功的欢笑,年轻情侣喃喃的轻语,当然还有挑山工打杵着地声,环卫工扫帚清扫声,导游耳麦扩音声……这其中有一个声音一定要收录,那就是来自40年前夏天的一个老人的声音,“要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实际上,这个声音多年来一直回荡在山间。
编辑:文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