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新用户
注册新用户
修改密码
长三角一体化,城市群的构建是关键。从1982年提出“以上海为中心建立长三角经济圈”开始,到2018年出台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再到2019年5月22日三省一市主要领导座谈会在芜湖举行,三十多年来,长三角的概念和城市群空间范围一直处在持续的变化和调整之中。
2016年5月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培育更高水平的经济增长极,到2030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今年5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极大的区域带动和示范作用,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和华东地区发展,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
作为全球范围内被普遍认可的六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长三角城市群正成为世界经济版图上冉冉升起的巨星。 “城市舰群”角逐国际舞台,长三角城市群怎样脱颖而出,安徽又面临着怎样的发展机遇?
2018年12月25日,杭黄高铁首趟从杭州发往黄山的列车D9551停靠黄山北站。 记者 潘成 吴文兵 摄
凝聚发展合力 提升城市能级
智能基站天线、室内全向与定向天线……走进坐落于淮南市寿县炎刘镇的寿县蜀山现代产业园,蓝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里一款款先进的微波测量仪器和精密加工设备让人目不暇接。作为一家创新型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研发、制造的12大系列180余个品种微波器件产品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国内领先。寿县蜀山现代产业园是合肥“1331”城市空间布局中的3座产业新城之一,是淮南承接产业转移的桥头堡,产业园重点瞄准智能家电、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空港物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合肥都市圈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说,合肥都市圈在产业合作互动发展方面,除了支持寿蜀园加快建设,还稳步推进包河区与舒城、桐城共建园区、肥东与定远共建盐化工业园、肥西与明光共建园区、高新区与霍邱共建园区等。
2016年6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印发《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构建“一核五圈四带”的网络化空间格局。发挥上海龙头带动的核心作用和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交通运输网络培育形成多级多类发展轴线,推动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宁波都市圈的同城化发展,强化沿海发展带、沿江发展带、沪宁合杭甬发展带、沪杭金发展带的聚合发展。
对标提升主动融入,作为国家确定的长三角城市群五大都市圈之一,近年来,合肥都市圈把握良好发展机遇,拉高标杆,以合肥滨湖科学城建设为引领,提升合肥长三角副中心城市能级,推进“一圈一带三区”与沪苏浙联动开发,深化交通出行、教育合作、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旅游等领域共建共享,打造全省发展核心增长极,与上海大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宁波都市圈协同发展,拓宽各都市圈的合作渠道,搭建各都市圈的沟通交流平台,携手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发挥叠加优势 带动多极发展
围绕国家区域发展新战略,今年以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各成员城市在产业协作、园区共建、经贸交流等方面展开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深入合作。南京、合肥、宿迁、南通、常州等城市分别在上海举办南京科技创新产业推介会、合肥上海产业园新闻发布会等,积极推进与上海在产业、经贸、科技等重点领域的合作交流。
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是以经济为纽带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目前安徽已经有9个城市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合肥是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办公室副主任单位。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13日召开会议,审议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不仅为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按下了“快进键”,也为2030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提供了更为清晰的路线图。
依托发达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所形成的空间,组织紧凑、经济联系紧密,长三角城市群在转型发展、对外开放、科技创新策源地打造等方面都是先行示范区。
“长三角城市群是长江经济带的引领发展区,要深入推进一体化发展,发挥叠加优势,实现争先进位。 ”省经济信息中心预测处副处长阮华彪认为,一方面要加快合肥长三角副中心城市以及其他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强要素资源集聚,与沪苏浙在科技创新、生态联防、市场共建、基础设施互联等方面联动协调,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另一方面,其他区域要突出区域特色优势,不断强化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城市功能,形成与中心城市的互补发展,共同构建形成推动整个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强大动力。
增强“硬”“软”实力 共享发展红利
上午登黄山览美景,下午便可漫步西湖柳浪闻莺。截至4月3日,串起明山秀水的最美旅游线杭黄高铁开通运营100天,已安全发送旅客超过150万人次。
“我省区位交通便利、市场腹地广阔,通过长三角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可以为长三角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发挥枢纽作用。 ”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说。
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随着互联互通的深入,沪苏、沪浙、浙苏、浙皖、苏皖的边界,多条“断头路”建设同时启动。安徽积极推进跨省际基础设施建设,杭黄高铁开通运营,商合杭高铁加快建设;合宁高速公路改扩建加快推进,芜申运河安徽段整治工程全面完成,淮河干流航道整治工程进展顺利。
今年5月7日,交通运输部召开推进长三角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提出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长三角综合立体交通网布局,打造世界级港口群、机场群,构建一体化轨道网、高密度干线公路网和现代化高等级航道网,提升世界级城市群“硬”“软”实力。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全国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省经济研究院副院长胡功杰认为,从全球看,城市群已经成为世界经济重心转移的重要承载体,决定着未来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格局。从国内看,城市群也是引领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主引擎”、创新发展的“主阵地”。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长三角城市群,不仅能成为全球资源配置的亚太门户,也会让更多国家和地区分享中国发展红利。
打造“硬核”吸引力
胡旭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引领下,长三角正在努力建设成为全球资源配置的亚太门户、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上海市有关领导表示,上海能够吸引全球优秀人才落户,不是因为建了多少高楼大厦,而是因为开放包容的制度环境和安全有序的生活环境。因此,要把良好的制度环境作为世界级城市群发展的“硬核”吸引力。
世界级城市群的吸引力,“硬核”在于软环境。对于省内各城市来说,共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要把最关键的招数用在制度创新,把最大的心思花在改革体制机制上,把开放的胸襟体现在广聚优质资源为我所用上。学习借鉴兄弟省份在上海建设创新飞地、离岸创新中心等做法,强化引才重于招商理念,创新人才资源引进机制。人始终是最重要的,只要想方设法让人才为我所用,技术、资金等要素就会跟随而来。
共建世界级城市群,对我省来说,“建”是摆在首位的硬任务。城际之间特别是中心城市之间必须尽快构建由高铁、高速公路组成的多通道高速交通网,皖北地区主要城市亟需建设与长三角中心城市的高铁网络连接。必须加快高铁、高速公路新项目建设,真正推进一体化、同城化。城市内部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要加快补短板,更多把目光投向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柔性引进优质公共服务资源,持续营造更好的城市配套环境。
善建更要善治。省内各城市的当务之急,是要主动学习借鉴先进的城市治理理念,结合自身实际,把能做的先做起来,在交通秩序、市容市貌、安全环境等可感知的方面让群众真正感受到一体化带来的新变化。浙江传化集团有关人士介绍,当初该集团创办“公路港”时,杭州萧山区有关部门在国内未有先例的情况下仍然全力支持。要大力营造包容新事物、新尝试、新创意的城市监管环境,让城市真正成为鼓励创新、支持创业的大舞台。
中科大先研院外景。 (资料照片)
形成高质量发展区域集群
记者 郑莉
“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既有自上而下的要求,又有自下而上的期望,更有深邃而广阔的国际背景。 ”5月10日下午,在上海市政协办公大楼,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民建上海市委主委周汉民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去年11月,习总书记提出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5月13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极大的区域带动和示范作用,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带动整个长江经济带和华东地区发展,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集群。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我的体会有三个方面。第一,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要发挥上海龙头带动的核心作用,带动引领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上海要谦虚,不要自诩为老大。 ”周汉民指出,第二,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的核心任务是“两个服务”,一是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二是服务长江经济带,终极目标是“高质量发展”,没有“最高”,只有“更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举世瞩目,以上两点就是自上而下的要求。 “而对于自下而上的期望,是我想说的第三方面,长三角三省一市常住人口2.2亿,是全国的1/6,经济总量占全国的近1/4,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关系密切,交流广泛,共同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要成为一个响当当的世界超级都市圈。长三角地区不光有地级市,还有全国百强县的领头羊,人民群众热切地期盼长三角地区能有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
在周汉民看来,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具备了一些重要条件,比如,党中央的英明决断,全体人民群众的同心协力,40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区域改革创新的生动实践等。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对整个国际社会会产生广泛影响力,战略具体落地在三省一市,影响由近及远,涉及长江。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省市不断探索跨省域合作,地方创新实践与顶层设计互动,拉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时代大幕。
“时隔十几年我再一次到合肥,上午10点到,下午2点走,短短几个小时,却令我印象深刻。合肥科技创新能力今非昔比,麻省理工每年发布‘全球最聪明50家公司’的榜单,进入榜单的公司必须有颠覆性的创新技术和雄心勃勃的商业模式,中国有9家企业上榜,其中科大讯飞跻身前列。 ”周汉民指出,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上海、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合作要成为重中之重。创新引领下,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高度融合,上海张江和安徽合肥要在高新科技战略上一一对应,取长补短。
“我们现在需要补短板,但别忘了,长板要更长,补短板才更有力。 ”周汉民认为,除了取长补短,战略优势产业要向外辐射,发挥“1+1>2”的叠加效应。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离不开人才,未来长三角地区将建成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体系,实现同城化效应,人才资源的整合利用也可实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核心城市辐射、带动周边,推动区域内城市、产业转型升级,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效应正逐步显现。
在长三角地区积极探索世界级城市群演进之路的形势下,长三角城市群的框架构成基本成型,即以上海为龙头,推动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宁波都市圈的同城化发展。
“不等、不靠、不要,因为等不来、靠不上、要不到。”周汉民认为,推动各都市圈之间联动升级,要突破行政壁垒,结好姐妹关系,千万不要囿于“就近原则”,这样才能形成名副其实的世界级城市群。
编辑:姚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