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全国两会
x

注册新用户

发送验证码
立即注册
X

修改密码

发送验证码
修改密码

【长三角 共筑强劲活跃增长极】共建共享 打造绿色美丽长三角

2019年05月23日 16:07:53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夏胜为

 

  蓝天常在、绿水长流、家园美丽,是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期待。

  一市三省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携手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在建设生态屏障、改善区域环境等方面进一步强化协同性,共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建设绿色美丽长三角。

 

近日,位于皖苏交界的来安县雷官镇池杉湖公园开园迎客。该公园被称为“华东最大的池杉林”,通过保护性建设,着力打造独树一帜的“百鸟天堂”。 记者 黄连广 摄

  省际联动 探路生态补偿

  一江碧水出新安,百转千回下钱塘。

  发源于休宁六股尖的新安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实践载体,是长三角重要的战略水源地和绿色生态屏障。

  新安江干流总长359公里,三分之二在黄山市境内,平均出境水量占千岛湖年均入库水量近七成。新安江上游水质优劣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千岛湖水质的好坏,关乎长三角生态安全。

  探路生态补偿,呵护碧水东流。 2012年起,皖浙两省在新安江流域实施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根据制度设计,试点设置补偿基金每年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3亿元、皖浙两省各出资1亿元。年度水质达到考核标准,浙江拨付给安徽1亿元,否则相反。“亿元对赌水质”的制度设计,一时间从新安江畔传向全国,被社会持续关注。

  多年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重要批示精神,高位推动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新安江上游水质为优,连年达到补偿标准,并带动下游水质与上游水质变化趋势保持一致,新安江成为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试点工作入选2015年全国十大改革案例,写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两轮试点中,黄山市聚焦“水质更优”抓防治、聚焦“景色更美”抓联动、聚焦“产业更强”抓特色、聚焦“氛围更浓”抓引导、聚焦“制度更活”抓管理,累计投入逾120亿元推进新安江综合治理。

  去年,新安江生态补偿工作进入“3.0”时代。皖浙两省签署《关于新安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的协议》,标志着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由试点转向常态化、长效化的新阶段。皖浙两省共同设立新安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资金,其中2018年至2020年两省每年各出资2亿元。

  “两省通过两轮试点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环境效益,成功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新安江样板。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人表示,两省试点已进入第三轮,在继续坚持“稳中向好”原则下,进一步突出精准施策,探索多元化的补偿方式,推进杭州市与黄山市在园区、产业、人才、文化、旅游、论坛等方面深入合作。

  新安江试点积累了宝贵经验,形成了“新安江模式”。 “新安江模式”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重要批示精神为指引,以生态补偿为核心,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根本,以绿色发展为路径,以互利共赢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建设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新安江模式”已推广到地表水断面、大气等领域。省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全省16个市列入补偿地表水断面121个,其中与苏浙临界断面7个。下一步将在长三角全面推广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经验,在洪泽湖流域上下游、临界地表水断面等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上有突破。

  一体防控 共护碧水蓝天

  地缘相近、水气相连,长三角建立健全跨区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治机制,联手防治污染。

  秋冬季是重污染天气易发多发的季节。去年10月,随着《长三角地区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治理攻坚行动方案》印发,我省全面开展秋冬季治霾攻坚行动。

  根据长三角方案,秋冬季期间,即2018年10月1日至2019年3月31日,我省秋冬季PM2.5平均浓度同比要下降3.6%,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同比要减少5%。在长三角“一盘棋”调度下,我省以整治“散乱污”企业为重点,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以燃煤锅炉和散煤治理为重点,加快调整能源结构;以柴油货车污染治理为重点,加快调整运输结构;以扬尘治理为重点,优化用地结构,精准化治理污染源,推进空气质量改善。

  联防联控之下,我省圆满完成长三角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任务,超额完成生态环境部核定的5809个重点任务。监测显示,秋冬季期间,全省PM2.5平均浓度63.9微克/立方米,比上年同期下降8.2%,16个市重污染天数累计为105天,同比减少52天。

  全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18年,在一市三省共同努力下,长三角区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各项指标均达到年度目标考核要求。区域内41个城市去年PM2.5年均浓度4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0.2%;333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79.5%,同比提高9.2个百分点。今年第一季度,区域环境质量同比稳中有升,PM2.5平均浓度6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6%。

  江河治理涉及上下游、左右岸。加强跨市界上下游地区会商和纠纷防控处置,我省与江苏、浙江相邻市县共签订跨界联防联控协议14份,敏感水域基本覆盖。

  长三角生态环境一体化保护正在加速推进。 “我们将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协作,不断深化水污染防治协作,协同落实长江大保护相关行动开展,制定实施区域重点跨界河流上下游联动、水岸联动改善水质专项治理方案。 ”省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积极谋划新项目新机制,加快完善协同监管机制,提升协作水平,打造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样板区。

  完善机制 做好“联”字文章

  “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一市三省努力做足‘联’字文章,区域生态协同保护进入新阶段。 ”省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交流对接,一市三省编制并细化分解《长三角区域大气和水污染防治协作2019年工作重点》,明确目标、强化措施、定期调度,扎实推进重点工作落实。一市三省人大、政协和生态环境部门多次开展关于区域立法、民主监督、环境污染联防联控、科研合作等座谈调研,研究建立长三角区域环保合作长效机制。

  构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运行机制,一市三省加强大气环境治理信息共享,建立地级城市空气质量预报及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实现长三角区域多时段预报信息共享。一市三省建立跨区域、跨部门会商机制,包括秋冬季会商机制、预警会商机制、半月会商机制;重污染天气时,每天及时与周边省市、区域中心开展联合会商,分析研判空气质量形势,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加快完善协同监管机制,一市三省联合开展一体化示范区生态环境专项规划编制和配套研究;建立临界地区相关市、区、县之间的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完善区域执法互督互学长效机制;加快建设区域生态环境联合研究中心,落实大气和水相关重点项目科研合作;研究构建区域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框架与技术支撑体系。

  强化应急联动,一市三省生态环境部门开展多轮应急联动活动。去年2月,宣城市郎溪县和江苏省溧阳市针对梅溧河殷桥断面水质超标问题启动联动机制,开展联合执法,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去年10月,在上海青浦区金泽水源地开展跨界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演练,进一步提升应对跨界污染区域联动机制和响应能力。

  省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大力推进跨区域污染防治联动,在长三角固体废物联防联控等方面建立快速响应处置机制,通过完善机制,推进长三角区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让绿色成为最鲜明的底色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极大的区域带动和示范作用,生态绿色一体化是题中应有之义。地缘相近、水气相连,一市三省要共下“一盘棋”,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加快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一体化推进生态环境大保护,让绿色成为长三角发展最鲜明的底色,共建共享绿色美丽长三角。

  共建共享绿色美丽长三角,要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基本方略,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坚战。 “四个一”丰富和完善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一市三省要坚持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方向标,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保持战略定力,全力打造长三角幸福美好生活新家园。

  共建共享绿色美丽长三角,要一体化推进生态环境大保护。空气流动性强,大气污染治理,靠一个地方“单打”不行,要奏响“协奏曲”。大江大河跨省贯通,下游治理,上游污染也不行。长江流域共抓大保护,明确要求上下游共同推进。长三角生态环境治理,要共下“一盘棋”,创新机制,统一标准,联防联控,一体化推进大保护、大治理、大修复,方能推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让百姓享有更多青山碧水的美丽、蓝天白云的幸福。

  共建共享绿色美丽长三角,要推动绿色发展。生态必须优先,这是“红线”和第一位要求;发展必须绿色,这是“底线”和最根本出路。绿色发展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就要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强化创新驱动,调整优化产业、能源、运输、用地等结构,突出“高”“新”“绿”产业导向,做到“水清岸绿产业优”,实现生态环境与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统一。

 

近日拍摄的黄山市新安江景观。 通讯员 徐明 摄

  延伸阅读

  大气污染防治协作要点

  2018年,一市三省联合实施区域空气质量改善方案、年度工作重点以及14项协作要点,各自牵头落实、有序推进;分阶段提前实施长三角船舶排放控制区建设,提前落实区域国六油品升级,印发方案深化重污染天气区域应急联动,完成区域2018-2019年度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目标和任务。

  下一步,将制定实施2019年度区域内秋冬季大气污染治理攻坚方案;出台实施区域柴油货车治理方案及区域港口货运和集装箱转运专项治理(含岸电)方案;同步提前实施新车国六排放标准;加强区域重污染天气联合应对。

  水污染防治协作要点

  2018年,推动太浦河协同保护,印发实施太浦河水资源保护省际协作机制、水质预警联动方案;深化太湖流域联防联控,联合加强太湖蓝藻水华和省际边界地区水污染联合防控;加强跨市界上下游地区会商和纠纷防控处置,敏感水域基本覆盖。江苏省南京市与我省马鞍山市建立石臼湖共治联管机制。

  下一步,一市三省将协同落实长江大保护相关行动开展;制定实施区域重点跨界河流上下游联动、水岸联动改善水质专项治理方案;出台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信息共享方案;加快推进建立洪泽湖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记者 夏胜为)

编辑:姚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