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x

注册新用户

发送验证码
立即注册
X

修改密码

发送验证码
修改密码

祁门县:红魂绿韵绘蓝图

2021年06月28日 15:13:43 来源:祁门县 作者:汪悦

祁门党史起源地闪里镇:

根植红色热土 乡村正在崛起

祁西大地,群山环绕。当车轮驶过一道道山弯,翻过一座座山头后,祁门县闪里镇映入眼帘。闪里镇是祁门党史起源地,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历史,发生过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如今,红色基因依然在这里代代相传,乡村振兴也在这里绚丽展开。

“这里是王家棚,第一个祁门县委旧址所在地,共产党员经常在这里开展活动。”闪里镇七一村村支部书记、主任陈永杰说。

行走村中,一座简陋的小房子只剩部分墙面和一副门框。“当时党支部成员就在这幢房子楼上开会,不远处是支部书记陈正修旧居,旧居二楼有一个毗邻大山的紧急出口,遇到紧急情况大家就把门板往山上一放,躲避追捕。”静伫一旁,听着陈永杰的娓娓讲述,那段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于眼前徐徐展开。

1931年春,在潜山请水寨暴动中曾担任区委委员、游击队长、红军三十四师、独立二师第一团政委的刘仲希,奉宣城特委书记刘中一委派前来祁门,决定以南坑和王家棚为联络点,装扮成货郎、郎中等走访,与分散的党员和红军骨干取得联系,并发展党员。在刘仲希的主持下,1931年3月,中国共产党祁门县第一个党支部在大桥头成立,支部书记为陈正修,组织委员陈游,宣传委员陈龙。同年6月中共祁门临委产生,1932年3月中共祁门县委在王家棚正式成立,祁门的革命斗争开启新篇章。

不远处的大桥头公路岭头,陈龙烈士墓静静矗立。这位闪里西坑组的烈士1931年参加红军,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先后担任中共西坑支部宣传委员、区委委员、祁门县交通部长等职。期间,他经常在祁西浮梁边区秘密活动,积极宣传党的政策,动员青年参军,壮大武装力量。1932年到上饶苏区受训,并在方志敏领导下工作。1934年,他随红军部队在祁门浮梁一带打游击。后在一次为红军送信的途中被国民党军逮捕。同年下半年,红军占领祁城,他获释重返部队。1935年3月,因伪保长告密,他在汪家棚遭闪里乡公所团防局包围。突围中,年仅37岁的陈龙不幸中弹牺牲。

遗迹犹在,精神永存。一直以来,闪里镇叶村村民、“中国好人”金和均每年都会到陈龙烈士墓修缮维护,献上鲜花祭拜先烈,从不间断。“这些烈士牺牲时都很年轻,他们是为了后辈能过上好日子才牺牲的。”金和均默默守护着烈士墓20余年,直至2020年去世。

“闪里镇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乡镇,传承红色基因,就是要继承先烈的革命精神,当好新时代建设者,尽最大努力建设好家乡。”闪里镇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闪里镇以党建工作为统领,全力推进抓基层党建与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相统一,依托自然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激活了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池春水,山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乡村要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走进祁门县国润闪里茶业有限公司,红茶飘香。正值茶季,村民正在制作打包红茶。七一村村民彭松财在这里干了好几年,“一天200元,茶季个把月时间可以收入一万元。”公司负责人陈永杰介绍说,2014年公司成立以来,生产销售红茶情况良好,今年预计红茶销售量2万公斤,销售收入300万元。企业聘请10余位当地村民加工茶叶,带动村民增收。

七一村还充分发挥省道沿线优势,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农民转移致富能力有所增强,特别是根雕业、菌业逐步形成规模。2019年,七一村通过争取项目资金,自主实施食用菌种植产业,投资近50万元,存活5.7万棒,截至去年底产菇19000余公斤,收入18万余元。今年计划继续种植5万余棒,以稳定村集体经济,增加群众收入。全村现有从事根雕行业60余家、100余人,形成了皖赣边界远近有名的根雕市场,吸引全国各地商户前来洽购,根雕行业年总产值超过2000万元。

加大项目招商、加快转型升级、完善镇村规划、保障改善民生、保护生态环境、提升能力素质……在这片红色热土上,一村一特色、一村一产业正在逐步崛起,文堂村、港上村联建中药材基地、文堂村联建泉水鱼养殖、七一村食用菌种植、坑口村铜锣湾有机茶客栈、叶家村抱团发展等项目让今日的祁门西部红红火火,2020年闪里镇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123万元,所有村均超10万元,村级造血功能得到切实改善。与此同时,闪里镇各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全面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质和游客的旅游体验,更为不少村民带来了家门口的创业就业机会。2020年,全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1万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勤劳质朴、敢于拼搏的闪里人将继承发扬革命先烈遗志,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干劲,全力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实现民生福祉新提高,让烈士鲜血曾经染红的土地焕发新的生机。


编辑:姚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