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新用户
注册新用户
修改密码
金秋时节的蓝田镇格外美丽,行车在宽阔的国道上,沿途黄灿灿,白花花的菊花令人耳目一新,这里没有一块闲田,忙碌的村民散落在菊田里采菊,满脸丰收的希望。
家住休宁县蓝田镇培源村金庄组四十多岁的黄国胜多年种植菊花,有着丰富的菊花种植经验,但由于家里田地少,菊花种植规模一直很有限,加之腿有残疾不能在农闲时节外出务工,至今仍旧单身的他生活一直在贫困线上挣扎。
穷则思变,黄国胜一直想把菊花种植技术带出人多地少的本村,到其他乡镇流转闲置的田地来种植。2018年初,他看中了屯溪区仙林村的10亩闲置农田,由于在水塘旁边,非常适合种菊花,流转费用也非常合理,但他却没有勇气去流转。
菊花种植和土地流转费用不多,自己虽然贫困,也能马马虎虎凑起来,但采摘时节烘干这10亩地产出的菊花最少需要6个烘房,每个烘房需要8千多元建造费,单这6个烘房就需要5万元,这个投资不是一个小数目,让他很是犯难。
自己是贫困户,腿有残疾又是单身一人,私下能借这么多钱简直是不可能,但不去种也不甘心,怎么办呢?当休宁农商银行南塘分理处工作人员了解到服务范围内还有这样的有想法、有闯劲的贫困户,2018年5月17日及时给予发放了期限三年的扶贫贷款5万元,黄国胜不用花一分钱的利息就筹到的一笔三年期的资金,流转了土地很快便干了起来。
“去年菊花价格不好,没有挣到钱,今年菊花价格高于去年,我这里种植的菊花质量更是比老家的要好。”11月11日,在金黄的菊田里,黄国胜领着着银行工作人员激动的说道。
确实如所言,同样是黄国胜种植的菊花,这里种植的比老家种植的朵大饱满,一是流转的闲田没有多年种植菊花,肥力足,二是由于今秋特别干旱,挨近水塘边便于抽水灌溉。
“这里你们贷款建造的烘房,目前6个全部启用,一烘房菊花要烤三天三夜,人手不够,老家的两位叔叔我也请来帮忙,外面采菊花的四五位妇女是当地雇请的。”在烘房棚内,黄国胜自豪的和银行工作人员说道。
嗒嗒的采菊声,呼呼作响的烘干鼓风声,原本闲置的田地,在贫困黄国胜的辛劳下,如今一片生机勃勃,开出了脱贫“增收花”。
编辑:姚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