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新用户
注册新用户
修改密码
在休宁县西南边陲、皖赣交界的崇山峻岭中,藏着一个美丽的小村落石屋坑。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是中共皖浙赣省委常驻地之一,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指挥中心之一,是坚强跳动的“红色心脏”。
9月4日上午,伴着一路林深草密、青山碧水,本报“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采访组走进革命老区休宁县汪村镇石屋坑村。在村内的石屋坑红色纪念馆、红军夜校、红军屋、皖浙赣省委旧址,透过历史的云烟,仿佛看到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皖浙赣省委许多重要会议和大事都在这里召开、决策。
民国初年,石屋坑村只有36户98人。这里山峦叠嶂,地势险要,林木稠密,资源丰富,山里百姓却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1934年9月,寻淮洲领导的红七军团,由婺源县沱川经石屋坑、田里、汪村入休宁西部,攻下流口。1934年11月4日,红七军团与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整编为红十军团,由方志敏领导,继续担负北上抗日先遣队任务,出击皖南。1935年1月,北上抗日先遣队在太平(今黄山区)谭家桥战斗中失利,从祁门黄畲口进入休宁西呈村,经流口、鹤城、高舍、石屋坑等地撤往赣东北苏区。红军主力到来让当地反动政权大为震动,劳苦大众却看到希望,石屋坑播下革命火种。
1935年4、5月间,奉命返回皖南坚持游击斗争的皖南红军独立团团长熊刚、政委刘毓标途经休宁汪村时,在田里村三益桥开会,认为石屋坑一带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山高林密,敌人力量比较薄弱,群众基础也好,容易接受革命思想,工作开展起来可以影响三个省。于是将部队开进到石屋坑宿营,开辟以石屋坑为中心的鄣公山游击根据地,建立鄣公山、高舍、石屋坑、里庄党支部。石屋坑的红色之缘自此开启。
1935年5月,闽浙赣省委代理书记关英率机关转移至石屋坑,石屋坑第一次成为省委驻地。1936年4月,中共闽浙赣省委改组为中共皖浙赣省委,石屋坑正式成为省委常驻地。1936年春,李步新、王丰庆、江天辉率部先后来到石屋坑,在鄣公山会师。中共皖浙赣省委成立后,常驻在休宁县石屋坑、高舍一带,指挥全区的游击战争。皖赣特委和红军独立团的负责人也常来这一带活动,省委把这一带建成游击战争的后方基地。
红军独立团由省委直接指挥,在省委领导下,独立团积极活动,连战连捷,大大鼓舞了指战员的士气,部队战斗力也大为提高,队伍迅速扩大。到1936年9月,红军独立团已发展到1100余人;到1936年底,整个皖浙赣边红军游击队已发展到近3000人,有力地推动皖浙赣边革命形势发展。
1936年12月,获悉“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皖浙赣省委决定独立团离开皖浙赣根据地,向浙西南根据地刘英、粟裕部靠拢,计划通过刘、粟与党中央取得联系。1938年2月,红军皖浙赣独立团整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第三营(约500人),由李步新、王丰庆同志率领,开赴苏南前线投入抗日战争。
三年革命战争,红军和石屋坑人民团结一心,奋勇抗敌,为革命胜利前赴后继,勇往直前。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淫威,老百姓忠于革命的赤诚之心始终没有动摇,为了掩护、保护红军,老百姓冒死援手,在敌人清剿中,全村3次被追迁徙,20余人被抓坐牢,7人先后为革命英勇捐驱,谱写了感天动地的革命诗篇。
历史已然远去,巍巍怀玉山依旧静默不语,但坚贞的红色永远浸染在石屋坑的土地中,更留在老百姓心间。用鲜血和生命凝成的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石屋坑精神,也将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编辑:姚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