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山
下载

歙县岔口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助力脱贫攻坚

发布日期:2020年03月11日

黄山广电台讯(文/图 魏晓凡)近年来,歙县岔口镇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展多形式的文化活动,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引导村“两委”班子灵活运用“资源、资产、资金”三要素,通过土地流转、转变土地经营模式、入股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方式,发展起了村集体产业,增加村集体收入,助力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旅游打造脱贫“金钥匙”

大洲源地处歙县东南皖浙边陲处,是新安江的一条支流,蜿蜒60华里,沿河流域途经岔口镇和武阳乡,地域广阔,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物产资源。这里山水相依,常年云雾缭绕,云海翻腾,且民风淳朴,古老的徽派古建筑保存完好,环境十分优美。大洲源片区油菜种植面积2000亩,片区主要有文昌古道、大坑源、周家村竹筒坦三个最佳摄影点。同时,该镇依托特色文化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岔口镇不仅是革命老区,山青水秀,人杰地灵,有“二水重流、三山叠翠;龙门积雪、虎阜松林;三步金阶,长潭观鱼;金滩赶月、石狮滚球”等十大风景名胜。还有大量的古建筑、丰富的文物古迹,是号称“江南一枝竹”的书画家吴皖生、国际著名地理物理学家、第一位登上南极的美籍华人张逢铿的故乡。该镇富有革命传统,有土地革命后期“金竹暴动”,解放战争时期“火烧竹筒坦”等遗址,有新四军皖浙支队副司令员程灿革命烈士等五处烈士墓。目前,竹筒坦已成为黄山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歙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十条爱国主义教育经典线路之一,来此参观学习的党员干部络绎不绝。该镇通过举办大坑源村油菜花节等旅游活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动传承红色文化、助力消费扶贫、有效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

特色产业打造脱贫“重头戏”

青山迎春吐翠,茶园生机盎然。在该镇湖岭村高庄片区,茶农们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陆续开始春耕生产。2020年2月初正是茶园除草、抚苗的季节,鼓足信心恢复生产的同时,防疫工作也时刻不能落下。湖岭村村主任凌兆明时刻不忘叮嘱:“大家戴好口罩,在茶园干活也分开,不要聚在一起,吃饭的时候也是这样,做好自己的防护工作。”采茶季即将到来,采茶时尽量减少人员密集度,可采用分区块包片采摘,摘好的茶叶分片过秤,再统一集中到加工厂间。在周家村村茶园坪片区,以该片区为基地的黄山杜川茶业发展有限公司,该镇通过举办“品味歙县自在乡村”系列旅游活动,对接茶叶产业,吸引茶商、企业等采购。随着高速公路陆续开通,当地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未来的3-5年,以特色茶旅文化为名片,为当地创造长期的经济效益。该镇茶厂积极做好新老客户市场销售对接联系工作,使用线上交易和现代物流手段,探索推广新型销售模式,拓宽茶叶市场销售渠道。

果农称作摇钱树,金果飘香在五湖。就如老夏的诗说的,在以山核桃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周家村村,果农把山核桃称作摇钱树,当做脱贫致富的希望,这让人不由想起,前几天在途径该村,偶然间听人说起一棵山核桃树需要生长十几年才能结果,真是“前人栽树后人收益”。该镇是黄山市山核桃主产区之一,近年来科学种植山核桃12000余亩,挂果面积达6000亩,年年都是丰收年。民间俗有“常食核桃油,白发老翁戏牦牛”的谚语,山核桃以丰富的功效和营养价值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山涧泉水中,岔口泉水鱼。近日,该镇大坑源村泉水鱼养殖工作人员正在淘鱼分池、优化分组养殖。2017年,几经努力大坑源村最终确定以项目引领推动,走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种植,特色化养殖道路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强村富民,带动贫困村产业发展,脱贫致富。该镇大坑源村争取集体经济发展资金100万元,在扶贫帮扶牵头单位—黄山市供销集团的大力支持下,建设2000平方米的泉水鱼养殖基地,充分利用当地优质的山泉水资源,发展泉水鱼养殖,养殖泉水鱼以促进农户和村集体共同增收。截至目前,泉水鱼养殖基地共投入鱼苗鱼种10万尾,发展态势良好。

相关新闻